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810207
大小:3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9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上教学计划.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上教学计划乐成六小 徐永坚(2005/09)一、指导思想: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二、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音乐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音乐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取知欲,形成大胆相信、着重证据、敢于重新的
2、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写发展。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三年级现有三个班,学生137个,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但缺乏灵活性。他们普遍习惯于死学硬记死板知识,而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因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甚深刻,运用能力差。 2、已有知识、经验: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
3、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四、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情况: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全册教材包括了“植物”、“动物”、“我们自己”、“水”、“纸”和“米饭和淀粉”6个单元,由4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
4、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单元内容和课时情况: 第一单元“植物”共36课时,具体包括:我看到了什么(1课时),我的大树(1课时),各种各样的叶(2课时),一片完整的叶(2课时)。 第二单元“动物”共6课时,具体包括:寻访小动物(1课时),蜗牛(2课时),蜗牛和蝗虫(1课时),蚂蚁(1课时),我的观察研究(1课时)。 第三单元“我们自己”共6课时,具体包括:观察身体(3课时),我的手(2课时),运用感官(1课时)。第四单元“水”共4课时,具体包括:一杯水的观察(2课时),各种各样的液体(1课时),比较水的
5、多少(1课时)。第五单元“纸”共4课时,具体包括:纸的观察(1课时),我来造一张纸(1课时),不同用途的纸(1课时),作一辆纸车(1课时)。第六单元“米饭和淀粉”共4课时,具体包括:稻谷的观察(1课时),大米的观察(1课时),米饭的观察(1课时),淀粉的踪迹(1课时)。3、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围绕科学概念和尊重事实教学,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4、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和运用新的学习方式。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
6、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非法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六、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 现场考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 专题研究 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 讨论辩论 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 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参观访问 竞赛 科学欣赏
7、 社区科学活动 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 科学幻想 七、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3八、教学进度表:周次日期教材内容周次日期教材内容及课时数备注18.28--9.3始业教育29.4—9.10我看到了什么(1课时) 我的大树(1课时)39.11—9.17各种各样的叶(2课时)49.18—9.24一片完整的叶(2课时)59.25—10.1寻访小动物(1课时) 乡土教材(1课时)610.2—10.8国庆放假710.9—10.15蜗牛(2课时)8
8、10.16—10.22蜗牛和蝗虫(1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