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785700
大小:2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8
《《面对陌生人》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面对陌生人》教学设计一、预习1、老师讲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的故事。2、同学们你是小兔子,你开门吗?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知道不能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2、过程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判断,懂得进行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懂得防范坏人,提高自我保护能力。4、教学重点:帮助小学生学会思考判断,提高分辨能力。提高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5、教学难点:知道从陌生人的话语中辨析好人坏人的方法。懂得运用防范坏人,进行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好,同学们,现在请大家集中注意力
2、,认真听这是哪里传来的、什么声音?(课件播放《小兔子乖乖》的音频)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如果你遇到了陌生人敲门,你会怎么做呢?导入课题——面对陌生人。(课件展示)二、情境故事展示。请大家看下书上25页的情境故事,小组交流,表演。游戏:《小兔子乖乖》(课件展示)(通过角色扮演,初步体验怎样对待陌生人)。(1)小组交流,分角色扮演。(2)班级汇报展示,到台前请6-8名同学展示。(兔妈妈采了满满一筐蘑菇回来了,边敲门边唱:“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小兔子们从门缝里向外瞅瞅,看见妈妈回来了,高兴地打开了门。躲在大树后的大
3、灰狼瞧见了,咧着嘴跑了。第二天,兔妈妈又去采蘑菇去了,大灰狼藏起了大尾巴,装着兔妈妈的样子,来到小兔子家,学着兔妈妈的声音唱着:“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快点开开,我要进来。”小兔子们从门缝里向外一看,不对呀,妈妈可没有大尾巴,连忙唱道:“不开不开就不开,妈妈不回来,谁来也不开。”) 教师引导并点评,谁表演得最好。同时提出问题: (1)小兔子为什么不开门? (2)假如你是小兔子,你开门吗?为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如果小兔子开门了,就会被大灰狼吃掉,所以,小兔子说什么也不开门。如果我们遇到有人敲门,要先看看,是不是认识的人,如果是不
4、认识的人就不要开门。 教师总结:遇到不认识的人敲门时,我们要沉住气,不要害怕,不要吭声,坚决不开门。(课件展示,齐读)三、创设情境,体验感悟。师:好,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帮小兔子解决了问题,那下面来看一下,我们的同学们遇到的问题吧。1、上门服务(课件展示)(通过表演,巩固刚才所学过的内容)师生共同表演,老师通过不同的角色(修理工、邻居、推销员、送东西的等)扮演,观察学生的反映。 老师(修理工)站在门外,试探地问:“刚才,某某的妈妈打电话说,某某家的电灯坏了,让我来修一下。” 学生的反映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形:A.开门让老师(修理工
5、)进来。B.打电话向爸爸妈妈核实,问是否真有其事。C.家里的电灯没坏,不开门。D.家里的电灯坏了,也不开门。师生共同分析:刚才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不对?应该怎样做?1、小组讨论,班级汇报。2、指名学生回答,共同总结。 师生共同小结:当我们遇到有陌生人敲门时,正确的做法是:(1)先看一看,千万不要吭声,不要紧张(2)先看一看,然后大声喊:爸爸妈妈,有人来了(3)小声打电话告诉爸爸妈妈(4)即使是熟人,也要打电话告诉爸爸妈妈(5)不管门外的人怎么说或者给你拿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你都不要开门。(学生齐声诵读)(课件展示)四、情
6、景表演,教学反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在家里遇到陌生人,请大家想一想,在其他地方遇到陌生人,我们应该怎么办?(通过角色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不能轻易相信别人)1、公园里,陌生人送你东西吃,或给你水喝。(不贪占小便宜,以免上当受骗)(课件展示)2、商场里。陌生人和你搭话。3、学校门口,陌生人说你的爸爸或者妈妈让他来接你回家。(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不能轻易听信别人。请求老师同学和其他人的帮助,打求助电话。)(1)小组讨论,分角色表演。(2)班级展示汇报。学生发言,共同总结。教师小结:当看到陌生人的时候,不要紧张,不要害怕,要多想办法,多动脑筋,
7、不能完全听信别人。请同学们记住家里的电话,爸爸妈妈的手机电话,亲戚的电话和好朋友的电话。还要记住110、120、119等急救电话。(课件展示)(学生诵读)五、结束语。刚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表演,同学们表现非常好,请你们把今天的一起探索的东西讲给你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亲戚朋友们听一听,看谁讲得最好。 1、下面我们一起把刚刚探索的再回顾一下:(课件展示) (1)遇到陌生人敲门时,坚决不开门,并巧妙与家长联系。 (2)即使是熟人,也要打电话告诉爸爸妈妈。 (3)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不能完全听信别人。 (4)不贪占小便宜,
8、以免上当受骗。 (5)请求家长老师同学和其他人的帮助,打求助电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