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教育的误区及对策.doc

语文创新教育的误区及对策.doc

ID:57777976

大小:5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8

语文创新教育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1页
语文创新教育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2页
语文创新教育的误区及对策.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文创新教育的误区及对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创新教育的误区及对策随着知识经济的到來与教育改革的深入,“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教育是知识创新的、传播和应用的主耍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等观念,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许多教师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积极改革,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实施创新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与实践能力。在教学中,重学生的探究发展、求异质疑、创新运用与交流合作;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师生关系民主和谐;课堂教学焕发出了一种全新的生命活力。然而,由于认识的偏差与培训的薄弱,目前语文学科的创新教育在呈现出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粗浅、幼稚甚至偏激的做

2、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关注,积极研究对策,确保语文创新教育不偏离正确的轨道。1•要走出重“创新”轻“基础”的误区,实现“创新”与“基础”科学发展。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是“完成认知性任务”,教学目标设定得最具体的是认知冃标,课堂教学以学习基本知识、训练基本技能为主,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与督导发现;忽视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忽略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使一部分学牛渐渐失去了语文学习的激情与能力,沦为语文知识的“容器”,进而沦为“高分低能”或者他人观点的“应声虫”与“留声机”。其后

3、果是严重的,必须进行大胆改革。然而在纠正这种偏差时,一部分教师乂走向了另一个误区和极端,即拿到一篇课文后,不问文体,不分难易,不管单元冃标,也不顾学生的学习实际,只想着如何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能力的训练。我们在定位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时,应做到基础教学与创新思维培养并重。从宏观上思考教学目标,整体把握教材,重视研究学情,让“基础教学”为创新思维的发展铺路搭桥,夯实基础;让创新思维在“基础教学”之上自由翱翔,大放异彩。2•要走出只重“发散思维训练”误区,实现“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整合在创新思维屮,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

4、思维的优势在于能由一升多,产生众多的信息供人比较、选择,以便从中提取最佳答案。聚合思维,它是从众多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从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与局和思维相比,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正因为如此,在实施语文创新教育时,有一部分教师将创新思维仅仅视为发散思维,将聚合思维排斥在创新思维之外,甚至将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有位教师在教《项链》一文时,在熟悉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发散讨论:马蒂尔德丢失项链后,除了课文中写到的解决办法外,你认为还有哪些方案?学生充分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①向朋友说出真相;②搬家,

5、一走了③拖欠,反正没写借据;④买串假项链蒙骗朋友;……学生每提出一种解决方案,老师都说“好,动脑筋了,还有吗?”最后总结说:“大家不拘于文中现有的观点,大胆设想,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很好。可见,在阅读中,只要不满足于唯一的正确标准答案,大胆探究,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不可否认,学生确实懂脑筋了,学生思考的结果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但这些思考与发现时鱼目混珠的,并非全有意义、有价值的。不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和筛选,不仅达不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还可能将学生引向无序、无向、无质的思维误区,引人背信弃义、寡廉鲜耻、是非莫辨的道德沼泽。如果这位教师在学

6、生充分交流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聚合思维:在上述种种解决方案中,你认为是否都可取?最佳方案是哪一种?为什么?从马蒂尔德选择中,你看出了她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与个性?通过这种聚合思维,引导学生对发散结果进行去伪取真,去粗取精,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灵活性,而且还能训练其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与独创性,提升其道德水准与审美能力。因此,将创新思维仅仅视为发散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完整的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它们在创新思维过程中互相促进,互为前提,互相补充。只有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高度协调,才能构建成相辅相成的高

7、水平的创新思维,才能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创新教育在知识经济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创新教育的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但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总会出现一些曲折岔道,我们唯有高度重视,细心识别,慎重对待,不断修正,方能确保语文创新教育的健康发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