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doc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doc

ID:57759116

大小:8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3-26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doc_第1页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doc_第2页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doc_第3页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doc_第4页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内容提要】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新课程的要求,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期待、学会分享、学会激励、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等等,只有这样,才能与新课程同行,才能让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进行得更加流畅。【关键词】交流合作探究创新什么是数学教学过程?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既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

2、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功能来看,它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可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J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

3、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下面就如何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过程谈一下个人的几点见解:%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施数学教学过程的根本要求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突出要求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数学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4、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比如学到椭圆时,可以让学生去探究这样的问题:“现在学的椭圆与以期学的正弦曲线会有什么联系吗?然后,叫他们动手做一个实验,把厚纸多卷几次,做成一个圆筒,斜割这一圆筒成两部分,学生会发现如果不拆开圆筒,那么截面将是椭圆,如果拆开圆筒,切口形成的即是正弦曲线,这其中的玄妙是不是很奇异、很美?然后引导学生对我们中学数学中的美,如概念之美、证明之美、体系之美、无限之美、平衡之美等方面加以探讨,带领学生进入数学美的乐园,陶冶精神情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

5、创造性思维能力。二、师生、生生交流和合作是实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交流和合作,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当学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后,可在复习课上安排这样一道开放型例题:已知:sina+sin0=*(1),cosa+cosp=i(2),由此可得到哪些结论?让学生进行

6、探索,然后分小组相互讨论研究,各抒己见,即: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掌握学生讨论的最新进展情况,在讨论过程的始终都要对每一个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思考的结论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学生出现了问题,没关系,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引导学生从

7、不同角度来交流与思考可得到下面一些结论:结论一:(I)?+(2尸可得cos(a-p)=(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88结论二:(1)x(2),再和差化积:sin(a+P)[cos(a-P)+1]=一1结合想法一可知:sin(a+p)=24结论三:仃)2-(2)2再和差化积:2cos(a+P)[cos(a-P)+1]=--—144结合想法一可知:可得cos(a+卩)=—25结论四;⑴,再和差化积约去公因式可得:以!1°+0=4,进(2)23而用万能公式可求:sin(a+P)>cos(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