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736352
大小:641.11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0-03-26
《林纾的翻译 [钱钟书].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林纾的翻译钱钟书汉代文字学者许慎有一节关于翻译的训诂,义蕴颇为丰富。《说文解字》é卷六《口》部第二十六字:“囮,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é来之,名曰‘囮’,读若‘譌’。”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譌”、“讹”、“化”1和“囮”是同一个字。“译”、“诱”、“媒”、“讹”、“化”这些一脉通连、彼此呼应的意义,组成了研究诗歌语言的人所谓“虚涵数意”(Polysemy,2manifoldmeaning),把翻译能起的作用(“诱”)、难于避免的毛病(“讹”)、所向往的最
2、高境界(“化”),仿佛一一透示出来了。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十七世纪一个英国人赞美这种造诣高的翻译,比为原作的“投胎转世”(the3transmigrationofsouls),躯体换了一个,而精魂依然故我。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翻译出的东西。因此,意大利一位大诗人认为好翻译应备的条件看来是彼此不相容乃至相矛盾的(paionodiscordant
3、ieincompatibiliecontraddittorie):译者得矫揉造作(orailtraduttorenecessariamenteaffetta),对原文亦步亦趋,以求曲肖原著者4的天然本来(inaffettato,naturaleospontaneo)的风格。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译者的理解和文风跟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间也不会没有距离,而且译者的体会和自己的表达能力之间还时常有距离。就文体或风格而论,也许会有希莱尔马诃区分的两种翻译法,譬如说:一种尽量“欧化”,尽可能让外国作家安居不动,而引导我国读者走向他们那
4、里去,另一种尽量“汉化”,尽可能让我国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外国作家走向咱们这儿来(EntwederderUebersetzerlässtdenSchriftstellermöglichstinRuheundbewegtdenLeserihmentgegen,odererlässtdenLesermöglichstinRuheundbewegtdenSchriftsteller5ihmentgegen)。然而“欧化”也好,“汉化”也好,翻译总是以原作的那一6国语文为出发点而以译成的这一国语文为到达点。从最初出发以至终竟到达,这是很艰辛的历程
5、。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因此,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那就是“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Traduttoretraditore)。中国古人也说翻译的“翻”等于把绣花纺织品的正面翻过去的“翻”,展开了它的反面:“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皆花,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释赞宁《高僧传三集》1卷三《译经篇·论》这个比喻使我们想起堂·吉诃德说阅读译本就像从反面来看7花毯(escomoquienmiralostapicesflamencosporelrevés)。“媒”和“诱”
6、当然说明了翻译在文化交流里所起的作用。它是个居间者或联络员,介绍大家去认识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仿佛做媒似的,使国与国之间缔结了“文8学因缘”,缔结了国与国之间唯一的较少反目、吵嘴、分手挥拳等危险的“因缘”。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翻译本来是要省人家的事,免得他们去学外文、读原作,却一变而为导诱一些人去学外文、读原作。它挑动了有些人的好奇心,惹得他们对原作无限向往,仿佛让他们尝到一点儿味道,引起了胃口,可是没有解馋过瘾。他们总觉得读翻译
7、像隔雾赏花,不比读原作那么情景真切。歌德就有过这种看法;他很不礼貌地比翻译家为下流的职业媒人(UebersetzersindalsgeschäftigeKuppleranzushen)——中国旧名“牵马”,因为他们把原作半露半遮(einehalbverschleierteSchöne),使读者心痒神驰,想象9它不知多少美丽。要证实那个想象,要揭去那层遮遮掩掩的面纱,以求看个饱、看个着实,就得设法去读原作。这样说来,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而我们读到了原作,马上掷开了译本。自负好手的译者恰恰产生了失手自杀的译本,他满以为
8、读了他的译本就无需去读原作,但是一般人能够欣赏货真价实的原作以后,常常薄情地抛弃了翻译家辛勤制造的代用品。倒是坏翻译会发生一种消灭原作的功效。拙劣晦涩的译文无形中替作者拒绝读者;他对译本看不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