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苯酐法生产糖精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糖精钠生产工艺1.简介: 糖精钠是最古老的甜味剂,为无色或白色的结晶、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或为白色的粉末,味极甜,即使在10,000倍的水溶液中也有甜味。糖精钠,又称可溶性糖精,是糖精的钠盐, 带有两个结晶水,无色结晶或稍带白色的结晶性粉末,一般含有两个结晶水,易失去结晶水而成无水糖精,呈白色粉末,无臭或微有香气,味浓甜带苦。甜度是蔗糖的500倍左右。 耐热及耐碱性弱,酸性条件下加热甜味渐渐消失,溶液大于0.026%则味苦。2.生产方法:糖精钠生产工艺有多种,按生产采用的主要原料划分可分为甲苯法、苯酐法、邻甲基苯胺法和苯酐二
2、硫化物法。3.苯酐法生产工艺3.1苯酐法简介:苯酐法生产糖精钠为我国独创,使用的主要原料有苯酐,甲醇,氨水,液体氢氧化钠,液氯,盐酸,硫酸,亚硝酸钠,硫酸铜,液体二氧化硫,甲苯,碳酸氢钠,活性炭等,包括酰胺化,霍夫曼降级,酯化,重氮,置换,氯化,胺化,酸析,中和等化学反应。 3.2生产方法:3.2.1酰胺化:将苯酐和冷冻的氨水依次加入酰胺化反应锅内,升温后缓慢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pH=11~12,保温0.5h反应,再排氨3.5h,得邻甲酰胺苯甲酸钠溶液(简称酰胺化液)。3.2.2酯化分离:在酯化锅内将酰胺化液降温后,加入
3、冷冻的甲醇和次氯酸钠溶液,在0℃下反应45min后升温至30℃,以淀粉碘化钾溶液测试呈无色反应,然后加入适量的亚硫酸氢钠溶液,料液转稀后,再加入热水溶解,静置后分离,过滤,分取油层得邻氨基苯甲酸甲酯(简称甲酯)。3.3.3重氮化:将由水,硫酸与盐酸配制好的混酸置于重氮锅内,冷却后开始缓加甲酯和亚硝酸钠溶液的混合液,重氮温度保持在25℃以下,反应终点时淀粉碘化钾溶液显淡紫色,产物为邻硫酸(盐酸)重氮苯甲酸甲酯溶液(简称重氮液)。3.3.4置换:在置换锅内将重氮液降温至10℃,加入硫酸铜,通二氧化硫进行置换,析出邻亚磺酸苯甲
4、酸甲酯,约1h后用H酸测试反应终点应褪色.3.3.5氯化:加入甲苯,通氯气氯化,以2%联苯胺乙醇溶液测试显深墨绿色为终点,静置分层,有机层为邻甲酸甲酯苯磺酰氯甲苯溶液(简称甲苯磺酰氯)。3.3.6胺化:依次将甲苯磺酰氯和水加入胺化锅,在10℃时加氨水胺化,温度可达70℃,pH值9以上,静置后取下层铵盐液为邻甲酰苯磺酰亚胺铵溶液(简称胺化液)。3.3.7酸化:将胺化液放入酸碱化锅内,加入甲苯和30%的盐酸至pH值为1,酸析后降温至20℃。3.3.8碱化:取甲苯层水洗去氯化铵的不溶性糖精甲苯溶液;将此溶液加热,加入碳酸氢钠中
5、和,调pH值至3.8~4。3.3.9脱色:静置后取水层,加活性炭脱色,过滤,调滤液pH值至7。3.3.10结晶:在70~75℃减压浓缩,趁热过滤,滤液经结晶,干燥得糖精钠。4.工艺特点:该法的主要特点是产品收率高,产品质量稳定且有保证,污染能治理,生产周期比甲苯法短等.生产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市场需要随时调整生产工艺,采用不用甲苯进行氯化反应或酸析反应,可以得到固体邻甲酸甲酯苯磺酰氯或不溶性糖精,两者都可以用作农药中间体。5.工艺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