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积分简答题问题详解.doc

微积分简答题问题详解.doc

ID:57631586

大小:574.50 KB

页数:20页

时间:2020-08-29

微积分简答题问题详解.doc_第1页
微积分简答题问题详解.doc_第2页
微积分简答题问题详解.doc_第3页
微积分简答题问题详解.doc_第4页
微积分简答题问题详解.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微积分简答题问题详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微积分简答题答案您的位置:考核练习>> 简答练习 [当前练习:第一阶段基础测验]窗体顶端 1、在中国古代,极限概念已经产生,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天下篇》中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是的朴素思想。    问题反馈【教师释疑】、在中国古代,极限概念已经产生,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天下篇》中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是极限的朴素思想。 2、公元3世纪,中国数学家徽的,就用圆接正多边形周长去逼近圆周长这一极限思想来近似地计算圆周率率的    问题反馈【教师释疑】所谓“割圆术”,是用圆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去无限逼近圆周并以此求取圆周率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徽在批判总

2、结了数学史上各种旧的计算方法之后,经过深思熟虑才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方法。中国古代从先时期开始,一直是取“周三径一”(即圆周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为三比一)的数值来进行有关圆的计算。但用这个数值进行计算的结果,往往误差很大。正如徽所说,用“周三径一”计算出来的圆周长,实际上不是圆的周长而是圆接正六边形的周长,其数值要比实际的圆周长小得多。东汉的衡不满足于这个结果,他从研究圆与它的外切正方形的关系着手得到圆周率。这个数值比“周三径一”要好些,但徽认为其计算出来的圆周长必然要大于实际的圆周长,也不精确。徽以极限思想为指导,提出用“割圆术”来求圆周率,既大胆创新,又严密论证,从而为圆周率的计算指出了

3、一条科学的道路。在徽看来,既然用“周三径一”计算出来的圆周长实际上是圆接正六边形的周长,与圆周长相差很多;那么我们可以在圆接正六边形把圆周等分为六条弧的基础上,再继续等分,把每段弧再分割为二,做出一个圆接正十二边形,这个正十二边形的周长不就要比正六边形的周长更接近圆周了吗?如果把圆周再继续分割,做成一个圆接正二十四边形,那么这个正二十四边形的周长必然又比正十二边形的周长更接近圆周。。这就表明,越是把圆周分割得细,误差就越少,其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就越是接近圆周。如此不断地分割下去,一直到圆周无法再分割为止,也就是到了圆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多的时候,它的周长就与圆周“合体”而完全一致了。按照这

4、样的思路,徽把圆接正多边形的面积一直算到了正3072边形,并由此而求得了圆周率为3.14和3.1416这两个近似数值。这个结果是当时世界上圆周率计算的最精确的数据。徽对自己创造的这个“割圆术”新方法非常自信,把它推广到有关圆形计算的各个方面,从而使汉代以来的数学发展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以后到了南北朝时期,祖冲之在徽的这一基础上继续努力,终于使圆周率精确到了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在西方,这个成绩是由法国数学家韦达于1593年取得的,比祖冲之要晚了一千一百多年。祖冲之还求得了圆周率的两个分数值,一个是“约率”,另一个是“密率”.,其中这个值,在西方是由德国的奥托和荷兰的安东尼兹在16世纪末才得

5、到的,都比祖冲之晚了一千一百年。徽所创立的“割圆术”新方法对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历史是永远不会忘记的。利用圆接或外切正多边形,求圆周率近似值的方法,其原理是当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时,它的边长和逐渐逼近圆周。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学者安蒂丰为了研究化圆为方问题就设计一种方法:先作一个圆接正四边形,以此为基础作一个圆接正八边形,再逐次加倍其边数,得到正16边形、正32边形等等,直至正多边形的边长小到恰与它们各自所在的圆周部分重合,他认为就可以完成化圆为方问题。到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在《论球和阅柱》一书中利用穷竭法建立起这样的命题:只要边数足够多,圆外切正多边形的面积与接

6、正多边形的面积之差可以任意小。阿基米德又在《圆的度量》一书中利用正多边形割圆的方法得到圆周率的值小于三又七分之一而大于三又七十分之十,还说圆面积与夕卜切正方形面积之比为11:14,即取圆周率等于22/7。公元263年,中国数学家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提出“割圆”之说,他从圆接正六边形开始,每次把边数加倍,直至圆接正96边形,算得圆周率为3.14或157/50,后人称之为徽率。书中还记载了圆周率更精确的值3927/1250(等于3.1416)。徽断言“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其思想与古希腊穷竭法不谋而合。割圆术在圆周率计算史上曾长期使用。1610

7、年德国数学家柯伦用2^62边形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35位。1630年格林贝尔格利用改进的方法计算到小数点后39位,成为割圆术计算圆周率的最好结果。分析方法发明后逐渐取代了割圆术,但割圆术作为计算圆周率最早的科学方法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3、极限概念产生于,两个实际问题。    问题反馈【教师释疑】极限的概念产生于解决维分学与积分学的基本问题。极限概念产生于求曲边形面积和曲线上任一点的切线两个实际问题。 4、常微分方程    问题反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