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567904
大小:78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8-27
《幼儿依恋的发展.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幼儿依恋的发展依恋的内涵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难舍难分)主要表现:啼哭、笑、吸吮、喊叫、咿呀学语、抓握、身体接近、依偎和跟随动作特点:最愿意与依恋对象一起依恋对象更能安抚孩子高度安全感依恋行为的发展过程无差别阶段(0-3月)其外显的行为(如微笑、抓握等)是满足生理需要的手段,是依恋的萌芽(爱笑的孩子,他在笑什么?)选择阶段:熟悉与陌生成员的反应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2岁):对母亲或主要养育者的依恋的形成(这个时候爸爸的角色:游戏对象)目标调整的
2、伙伴关系阶段(2-3岁以后):依恋对象转向老师和同伴在幼儿园阶段,依恋发展进入高级阶段:寻求老师和同龄人的注意与赞许的反应阶段。(老师:寻求注意和赞许;同伴:人际交往的丰富性与不稳定性)依恋的类型及成因陌生情境测试测验对象:2岁以内的婴儿。l测验的方法和步骤:1、让母亲与婴儿一起进入一间有玩具的房间,之后母亲鼓励孩子玩玩具和探索环境,当孩子玩的时候,母亲陪伴在身边。2、进来一个陌生人,先是保持沉默,再与母亲交谈,然后接近婴儿。3、分离:母亲离开,婴儿产生分离焦虑,陌生人努力安慰和引导婴儿继续玩。4、团聚:母亲重新回到婴儿身边。类型安全型:这类婴儿与
3、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的玩玩具,只需要偶尔接触,更多的是眼神、微笑等有距离的交流。在陌生情境中,有安全感,母亲离开时会苦恼不安,有寻找行为。回来后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并很快平静下来,继续游戏(70%)回避型:母亲在或不在采取无所谓态度。母亲离开时,不紧张也不焦虑,母亲回来了,不予理会,或短暂欢迎(20%)反抗型:要离开前就很警惕,要离开时极度反抗,短暂分离也大喊大叫。母亲回来后反抗态度,母亲的接近,会生气推开拒绝,回去做游戏又不太容易,不时往母亲那里看。也称矛盾性依恋。成因(母亲行为特点的差异及婴儿气质)安全型:对儿童所发出的各种社会性信号、需求非
4、常敏感,并给与积极回应;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以适应儿童,而非强求儿童适应自己的情绪和个性;对儿童总是充满爱心和关怀,富有充沛的情感与良好的情绪表达;经常搂抱、亲吻孩子,从与孩子密切的身体接触中感受到无限乐趣与喜悦回避型:对信号和需求不敏感;对孩子没兴趣,接触很少;对孩子感情冷淡,经常用生气、怒气冲冲的方式对待儿童反抗型:对孩子有兴趣,经常接触;对儿童的要求和信号不能正确理解,往往做出错误的反应;对孩子表现出多变的、不稳定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气质差异(姐弟俩的故事)依恋的理论习性学(本能;种系的保护与生存;印刻效应)心理分析理论(母亲的喂食为幼儿提供了
5、嘴的本能满足)社会学习理论(恒河猴实验;身体的接触的舒适比食物更能建立依恋关系)认知理论(对人的区分,必须具备认识永久客体的能力)依恋的影响埃里克森(信任与不信任阶段)的矛盾的解决斯基尔斯的“孤儿院实验”(富有刺激性的环境和收养者)布莱特顿的“幼儿内部工作模式”:每一个儿童都会根据母亲对自己的日常需要反映的速度和方式建立起一套“内部工作模式”来指导自己对母亲的期望,并控制自己在不同情况下对母亲的反映。这种模式会影响到儿童与其他人的关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