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421100
大小:16.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8-16
《文字学——文化现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望“文”生义——身边的文化现象作为承载历史和文明的特殊符号——文字,在产生之初就被蒙上了神秘色彩,历经时代更迭,铅华褪尽,但其独特的承载性和包容性却在无限扩大着,仍被不断翻新,构成了新的文化意义和时代元素。文字产生之初,是只有视觉意义的图画形象,如中国的象形文字,见之而能明义。许慎在《说文序》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后又被进一步阐述为“独体为文,合体为字”。后世通常将其理解为是独体字构成了合体字,从而促成了汉字的发展和演变,虽然在汉字里由独体字构成的合体字多不胜数,但
2、以现代的思想和看法去“臆测”造字者的初衷,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不健全的,而且还要考虑到历史前进对其产生的影响,窃以为此分法尚需商榷,而且现在的汉字研究得出的结论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们应该坚信的是,时间终究会给出答案,历史会予以证明。按许慎的说法,“文”和“字”是从象形到形声的发展,《说文》中对字的解释是:“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结合序中所说,“字”在这里是应该指文字的变化来由(即孳乳),这时候“字”和“文”的概念还相对明确,“字”作为文字意义的使用是还是后来的事。在老师讲解六书和文字产生时我也曾刻意去查过,还买了本《说文解字》研究过
3、,但仍没得到能说服自己结果,后来也就放下了,当然这也不是当前要说的重点,只是略作说明,现在要说的是“文”,即“象形”文字的今天的面貌,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诞生。曾几何时,文字文化风靡网络,被牵强附“意”的字譬如“囧”“槑”等字凭借其独特的造型,吸引无数人青睐,在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成为一种流行的表情符号,而且还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等现代元素中使用最为频繁的字,“囧”还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当然这与其本意已经无关了,只是借其外形做文章了,也随之产生了一种“文化现象”,即借助字的直白形象来重新赋予其意义,今天被主流称为“文字控”。如“
4、烎”(读音:yín原义:光明。网络新义:在游戏中,意义衍生为“遇强则强,斗志昂扬,热血沸腾,你越厉害我越要找你挑战,希望在竞争或对抗中一比高下”。)、“槑”(古同“梅”,这个“槑”字由两个“呆”组成,于是在网络语言里被用来形容人很傻很天真。)、“兲”(“天”字的古体,只是在网络世界用来取乐,跟常用来骂人的那种水生动物没有关系)、“氼”(这个字就是“溺”的意思,读音也一样,看到它就知道是人掉水底下了,当然就是溺水)“嘦”(把“只要”两个字快速连读,就很容易找到它正确的读音:叫(jiào),而且意思很明显,就是只要)、“嫑”(同“嘦”)、“嘂”……这算
5、不算今天的“象形字”呢?文字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总会被时代赋予意义,类似于“囧”等字如果放在“严肃”的封建社会,被这样“恶搞”岂不是难逃“被文字狱”的厄运?但在今天却被原谅了,而且尚有发扬光大之势,这就是时代给历史(文字和文化)留下的发展空间,这与“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已经相去甚远了,如果不是有着“学术”这个概念在支撑着,将来发展到什么地步也未可知,后代们在研究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文字和文化现象时是不是如同我们此刻在想方设法破解古人造字之谜呢?是不是后之览者,也亦将有感于斯文?如果说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奠基石,而文字在每个时代的发展则是一个个
6、的里程碑,不断地记录辉煌,在不断的交替前进中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譬如今天的望“文”生义,从另一个角度被许可了,再加之被“文字控”一族不断变换花样,文化和汉字的新面貌还在期待中。虽然这些变化首先在网络世界被承认,而后才得到大众认可,也是时代的必然产物。那些被“玩弄于鼓掌”的“字”,不是被创造出来了,而是从历史的角落被挖掘出来,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而已,这于文化的发展并不算是坏事,从某种程度上说受推崇也有其合理性,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足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