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39154
大小:9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2-23
《2017-2018学年高一化学上册课后训练5》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后集训基础达标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SiO2溶于水显酸性B.CO2通入水玻璃可以得到原硅酸C.由Na2CO3+SiO2====Na2SiO3+CO2↑可知,硅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D.SiO2是酸性氧化物,它不溶于任何酸解析:SiO2不溶于水,也不与H2O反应,所以其溶液不显酸性。H2CO3的酸性强于H2SiO3。Na2CO3与SiO2的反应之所以能发生是因为:①反应是在高温无水条件下进行的;②反应后生成的CO2脱离反应体系。SiO2虽为酸性氧化物,但是它可与HF反应。答案:B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iO2不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金属不能作为结构材
2、料C.玻璃是一种新型的非金属材料D.C60也是一种材料解析:SiO2可作光导纤维,是一种新型的无机非金属材料。C60是近几年才发现的一种新的碳的同素异形体,它可用作超导体,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也属于结构材料,但它不耐高温、易腐蚀,不宜作高温材料。玻璃和水泥等只能属于传统的非金属材料。答案:C3.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下列性质中的…( )①耐高温、强度高 ②具有特殊电学特性 ③光学特性 ④生物功能A.①和②B.①和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性,题目所给性质均为其特性。许多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熔点高、硬度大,主要是因为它们为原子
3、晶体(如B4C、Si3N4)或离子晶体(如Al2O3)。答案:D4.磷酸钙是陶瓷,也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它可用于制造人造骨骼,这是利用这类材料的( )A.耐高温的特性B.电学特性C.光学特性D.生物功能解析:根据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四种特性进行判断,能用于制造人造骨骼,显然是具有生物功能。答案:D5.下列分子或晶体均不属于正四面体结构的是( )①二氧化碳 ②晶体硅 ③金刚石 ④甲烷 ⑤白磷 ⑥氨气A.①③ B.②④ C.①⑥ D.③⑤解析:①二氧化碳是直线型分子,两个氧原子对称地位于碳原子的两侧,是含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②晶体硅的结构和金刚石的结
4、构相似,是正四面体结构的原子晶体;③金刚石是碳原子间以共价键结合的空间网状结构,是正四面体构型的原子晶体;④甲烷分子中1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是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氢原子分别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上;⑤白磷是4个磷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P4),4个磷原子构成中空的正四面体结构;⑥氨分子的结构不对称,因为氮原子最外电子层上有5个电子,氮原子以3个电子分别跟三个氢原子的电子形成三对共用电子对,剩余一对电子没有和其他原子共用,为孤对电子。经实验测定,氨分子的结构是三角锥形,氮原子位于锥顶,三个氢原子位于锥底,氨分子中含极性键,属极性分子。综上
5、所述,除①⑥外,都是正四面体结构。答案:C6.在玻璃、水泥工业生产中,都需用的原料是( )A.石灰石 B.纯碱C.黏土 D.石英解析:制玻璃所需的原料为石灰石、纯碱和石英,制水泥所需的原料为黏土和石灰石。答案:A7.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里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路、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有( )A.放射性B.易燃、易爆C.导电性D.剧毒解析:石墨具有导电性,可以造成线路短路。答案:C8.2001年美国的IBM公司制造出了第一批纳米碳晶体管,发明了利用电子波性来传递信息的“导线”。下列有关纳米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纳米碳是一种新型高分
6、子化合物B.纳米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C.纳米碳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与金刚石相同D.纳米碳的导电过程属于化学变化解析:此题考查我们对物质组成、性质和分类的理解和应用,是一道综合题。纳米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它属于单质;它的化学性质与它的同素异形体石墨相似,很稳定,它的导电机理也与石墨相似,导电过程中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答案:B综合运用9.高岭土的组成可表示为Al2Si2Ox(OH)y,其中x、y的数值分别是( )A.7、2 B.5、4 C.6、3 D.3、6解析:根据总的化合价为零,有:2×(+3)+2×(+4)+x×(-2)+y×(-1)=0,化简得:2x+y=
7、14,将选项代入求解,只有B选项适合。答案:B10.把河沙(主要成分是SiO2)跟镁粉按一定质量比(质量比约大于15∶24)混合均匀,装入试管中加热大约一分钟后发生剧烈反应,生成一种白色固态化合物和一种硅化物。待生成的混合物冷却后放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立即产生气泡并伴有爆炸声,产生的气体是一种能在空气中自燃的气态氢化物。(1)写出河沙与镁粉在加热条件下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是____________(填“放热”或“吸热”)反应。(2)生成的混合物放入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