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作文复习路径探寻.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09年中考语文作文复习路径探寻作文教学复习路径探寻中考作文复习浅说万安二中赵先志一、锁定一个标准在制订中考作文复习方案之前,很有必要认真仔细地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要求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我个人认为,由《语文课程标准》可衍化出一个学科说明和一个评分说明。学科说明其实是对课标要求的简化和补充,这是体现地域特色的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课标的要求是细致而全面的,可以说是面面俱到,并且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的;但学科说明却是一定区域一定时
2、间内的要求,它是动态的,逐年变化的。因此,这个说明不能不看。评分说明分为两部分,即:(一)基础等级(40分),(二)发展等级(10分)。评分说明实际就是从操作的层面对课标进行解读。我们可以在研读课标和学科说明的基础上,围绕评分标准的要求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复习,这也许是一条不正确的捷径,但在冲刺阶段用用也无大碍。二、进行两轮复习第一轮:双休日作文训练1、从3月份开始,每周双休日布置完成一篇作文,建议统一印制多张800字稿纸,方便批改,随身携带。2、每篇作文粗略批改,只给分,不写评语,把每篇作文存在的共同问题记下,精选几篇作为作文讲
3、评课材料。3、每周一节作文讲评课,评点出问题所在(一、二、三若干点,要求学生做好笔记,下次作文力图避免)。念读优秀范文,指出优点及可以借鉴之处。4、进行几节作文形式的技巧点拨课,如开头法、结尾法、选材法、结构法、点亮语言法等。第二轮:当堂作文训练1、每节课当堂完成一篇作文,先做6套试卷上的作文,再精选几个题目让学生练笔,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快速审题、立意、行文的技巧,更可以让学生在中考前保持着考场作文的状态。2、作文仍然要全部批改,敢于给高分,给满分,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充满写作的成就感。三、强化三种意识1.积累意识积累意识就是要求
4、我们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要有积累写作素材的意识。如何积累写作素材呢?(1)从观察中积累。处处留心皆学问,因此,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观察、积累写作素材。(2)从阅读中积累。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为何“会吟”,关键在于“熟读”。(3)从写作中积累。光读书不动笔,容易形成“眼高手低”。因此,作笔记,写日记是相当好的积累活动。2.整体意识整体意识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对全文有通盘的考虑,如何在写作中体现整体意识呢?(1)对文章的写作内容要全面考虑。(2)对文章的写作顺序要合理安排。(3)对文章的衔接过渡要巧妙设计
5、。(4)对文章的开头结尾要精心打造。3.读者意识读者意识就是指写作时要想到,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文章应起到心与心的交流作用,如何在写作中体现读者意识呢?(1)既然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就应该清新流畅地吐露心声,让别人轻轻松松地明白你的意图。所以,将文章写清楚,让读者读明白,这是最起码的读者意识。(2)将文章写漂亮,写精彩,让读者爱不释手,这是要尽量达到的较高层次的读者意识。一篇考场作文如果让阅卷老师爱不释手,那么得分还会低吗?四、训练四种题型1.命题作文命题作文是一切写作形式的基础。写作命题作文,可从四个方面着手:(1)细致审题
6、。善于突破题目的“迷惑点”,对题目作深层理解,虚实相生,拓展出新的境界。审题要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2)精心选材。选择自己最熟悉,又能表现主题的典型材料,从而达到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的功效。选材要做到“大中取小,小中见大”。(3)巧妙构思。构思对于一篇命题作文来说,显得十分的重要。因为命题作文对题目的限定要比其它题型显得严(范围窄)一些,因此要写出有新意的文章,在构思上下功夫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构思可采用“或一点式伸展,或多点式铺陈”的方法。(4)个性表达。只有有个性的文章,才是有生命的文章,因此,个性化的表达在写作中
7、显得十分重要。表达要做到“注重文体特征,表现个性特点”。2.半命题作文由。怎样才能写好半命题作文呢?(1)细读题目,领会命题意图。每一道试题,都有命题者的意图,因此,读题时必须领会命题者的意图。(2)突破常规,补出小巧题目。补题首先开口要小,要善于从某一个侧面入手,从某一个具体情景、具体人物、具体场景入手,让内容实实在在。决不能笼而统之地泛泛而写,决不漫无边际地兜圈。其次要巧,这个巧可以有两个含义,一是新巧,二是奇巧。“新”以“老”“旧”相对;“奇”以“俗”“庸”相对。(3)调动积累,选出新颖材料。“喜新厌旧”是作文评卷人的共
8、性。俗话说: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篓。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提炼亲历材料。●捕捉热门材料。●巧用经典材料。(4)深入开掘,写出最佳作文。如有一位同学在写作《之间》时,以《婆媳之间》为题,小作者不仅描写了“妈妈”与“婆婆”之间从产生矛盾到解决矛盾的过程,更在文章结尾由婆媳间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