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期末考试质量分析.pdf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期末考试质量分析.pdf

ID:57341066

大小:251.6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8-12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期末考试质量分析.pdf_第1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期末考试质量分析.pdf_第2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期末考试质量分析.pdf_第3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期末考试质量分析.pdf_第4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期末考试质量分析.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期末考试质量分析.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七年级下冊《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林显华一、考试整体情况七年级考生为442人,全段平均分为61.43,最高分:94分,最低分:12分,优秀率低,90分以上的学生只有7人,高分的学生很少。二、试卷特点从整卷来看,社会部分得分总体弱于思想品德部分,这跟社会部分知识性更强,要求学生有更多知识积淀有关。侧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读图分析题。总体来看,题型全面,试卷比较灵活,侧重考察学生的阅读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审题和解题的能力,非选择题大多是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运用,能够达到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各种能力的目的。试题遵循课程改革的要

2、求,注重基础知识,加强能力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考查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1)注重基础,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能力。本次试卷重基础知识,面向全体学生,但突出能力。基础题约占绝大部分,基本上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学生熟练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2)考查的内容主要是教材的主干知识,难易适中,重点突出。考察的是书本的重点知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过高。(3)贴近生活,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大都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鲜明地反映了当前的时代特征。纵观全卷,无论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遵循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选取

3、了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和符合时代气息的典型事例。三、试卷答题情况分析试题七年级社会11题答题情况分析:学生答题的总体情况:11.1总体较好。但有学生错一个就全错估计平均得分大概7分左右,满分为11分11.2总体较好。但学生秦岭的秦字不会写淮河的淮字出现错别字的有点多。11.3得分率不是很高。学生表述能力有待提高。创新体例几乎没有发现典型回答错误:11.1城市和省份对不上号。11.2秦字写成泰字,淮字写成准字和怀字,有的把河流写成了黄河。11.3导致南北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写成了季风。剖析原因及建议11.1不扎实,主要城市属于哪个省不知道。11.2读图能力欠缺,黄河和淮河的位置不清

4、楚。11.3学生误把气候等同于季风。教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强调气候主要是温度和降水,而南北的温度差异是由纬度不同造成的,季风不是形成温差的主要原因。试题七年级社会12题答题情况分析:总体情况:总体得分率较低,最高8分,最低0分,平均分估计在4分左右。创新题例:无典型错例:1.地形区答成地形类型或第一、第二阶梯。2.雅安的气候类型不会分析,很多学生答成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3.雅安水力资源丰富的原因不会分析或写成当地降水量多,不会就图中反映的地形特点进行分析。错误原因及对策:原因:学生的知识点不清晰,地理概念不清楚。对图表、地理事物之间联系的分析能力较弱。对策:教学中要加强对文

5、本的解读,典型概念要加以区别,强调。教学中要进行读图分析训练,提高学生从图表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形成事物之间联系的意识,并用适当的练习加以提高。试题七年级社会13题答题情况分析:学生答题总体情况:本题为材料题,有三则材料,分三个小题,学生答题的总体情况不太理想,得满分者寥寥无几。总体上看,一是学生审题不细致,对材料的分析与运用不深,未能抓住其中的有效信息;二是对调查方法的术语运用不规范,与资料的形式两者概念相混淆;三是对问题的回答仅停留于表面的现象,未能将现象背后的实质性内容进行挖掘病说明。形式答题出现的创新题例:阅卷中,对第⑶小题的回答中,基本未发现有创新之例。但

6、在对第⑴与⑵小题的回答中,确有几例言简意赅而意思完整者。如第⑴小题:①他们分别用了问卷调查法、查阅资料法和访谈调查法,说明多数人闯红灯现象时为了赶时间,也说明现代人的遵守规则的意识不强。言简意赅,无虚言冗词,病能透过现象而抓住本质,进行深层次地分析。②调查结果说明人们对闯红灯的严重结果认知不够,无视规则的存在,这是对自我、他人的极度不负责的表现。再如第⑵小题:①规则是有人们的需要而创造、进行改变的。意思全面而文字表述十分简练;②规则因生活的需要而存在并随之变化。学生答题出现的典型错例:第⑴小题:①对调查方法的概念含混不清如:实地调查、抽样调查、随机调查、统计调查等等②回答调查方法

7、时仅以对材料中的个别词句作简单重复,上街进行随机调查、上网查资料、走访温州交警支队等;③将调查方法误答成为资料的类型,如口述资料调查、文献资料调查、实物调查等.第⑵小题:①对材料二未能加以仔细第审视、分析,因而对于“规则之源”这层意思基本被忽视;②仅仅以“社会发展、生活发展”或“说明社会在变化、社会在发展”等作答,而根本没有将之与“规则”之间的关系予以揭示,或者说对规则变化的原因何在根本不予理会,说明学生对题意的把握还不准确、到位。第⑶小题:①对题目中的学习成果---文字、图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