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330529
大小:70.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8-12
《学习纪录片的一点感想.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习纪录片的一点感想0511340128张光磊 严格地说,在学习纪录片之前,我一直认为近年来中国纪录片渐渐失去观众。纪录片编导以风雅自命,指责大众没有文化品位,当然,观众也埋怨当今的纪录片晦涩、枯燥、沉闷,故作高深。就拿时下创作中嚷嚷得很欢的纪实风格来说,一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抓取一组走马观花的影像,配以解说即成纪录片。在“一片生活”的背后,纪录片离观众越来越远。不禁在想,到底是观众抛弃了纪录片?还是纪录片背离了观众?目前我国纪录片的现状是城市题材少,社会矛盾题材少,关注个体心灵情感的更少。老少边穷题材一度
2、泛滥荧屏,似乎这才是文化品位,然而过度地关注弱势群体,往往容易陷入猎奇与投机的嫌疑,已经让观众产生了排斥的情绪。其实,转型期的中国有太多问题值得关注:人口迁徙、制度变革、上岗下岗、情感困惑、观念更替以及这些问题背后的心态等等,纪录这些问题的作品都可能为社会所关注。学习了纪录片课程才了解,就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问题而言,纪录即是一种对原始素材进行检筛与整理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要在平凡、平实甚而是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深入、深刻、深邃的心灵体验并不容易。与普通电视节目相比,纪录片依赖的不是题材猎奇,而是对题材的深
3、入开拓与细腻捕捉,认真观察与耐心等待是纪录片拍摄的基本条件。然而通讯、交通、时间、经费等问题的存在,让随时抓取生活里的细节变化成为一种空洞的想象。九十年代的纪录片繁荣,出现许多的优秀作品。《最后的山神》获得亚广联大奖的中国纪录片,记录的是大兴安岭鄂伦春族一户人家的生活,他们用桦树皮做船、雕刻山神、打猎完全是处在现化社会最边缘的人居状态,捕捉的完全是即将消亡的一种原始文化。国际评委的评语是“自始至终形象地表现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评委们的言语中也不难看出他们衡量一部纪录片的价值,始终是站在人类的高度来关注
4、一个民族、关注人物的命运的。对边缘性的、即将消失的文化和人群因此就更具有记录的价值。《沙与海》记录的是一户牧民与一户渔民的生活。它曾获1991年亚广联纪录片大奖,国际评委的评述是:“出色地反映了人类的特性以及全人类基本相似的概念”,也可以说从那时开始中国的纪录片走向了世界,它在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得到了肯定。为了维护真实,之前若干“不许”成为许多纪录人不可逾越的游戏规则:不许扮演、不许专业照明、不用音乐、不用蒙太奇组接技巧等。如此多的“不许”形成了一代纪录片工作者对维护真实性的良苦用心,构成了独特的风格。人们担心属
5、于表现范畴的蒙太奇,会影响纪录片记录生活的原生态,从而动摇其真实的本性。但是,把一系列不同时空拍摄的镜头联系起来的技术蒙太奇,仅仅是从视觉上使镜头之间的组合更趋合理,更自然流畅,而富于表现手段的艺术蒙太奇则是通过镜头组合产生的冲击,从心理上加强作品情绪的感染力。刘泽远的小女儿在沙上奔跑与趴下来玩鞋的场景,本是《沙与海》编导偶然拍到的——摄制组当时在拍沙暴过后死去的骆驼,编导忽然发现小女孩从远处走来,凭着职业的敏感,立即让摄影师调转镜头,跟拍小女孩。后来这一组镜头却成为全片中最具意境、最打动人心的一幕,就是因为编
6、导不仅发现了镜头自身的美学价值,而且还发现了它的“恰当次序”,即安排在就要外嫁的姐姐接受记者的采访而陷入沉思的镜头之后.两段本来互不关联的画面通过蒙太奇对接,形成了巨大的情感冲击,昭示着小姑娘和她姐姐之间命运的相似和延承,产生了戏剧性效果。其实很早以前格里尔逊就对纪录片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对真实事物作创意的处理,这在今天看来仍有道理。只要我们不违反真实的原则,就应当大胆的利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融入创作者的思考和审美体验,使纪录片这一历史最久的片种焕发出新的光彩。纪实既是一种节目形态,又是一种创作形态,用专业术语说
7、,是“对生活原态的一种美学把握”。它是对生活重构,具有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双重品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