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明代_九边_镇守内官考论_胡丹.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9年6月中国边疆史地研究Jun.2009第19卷第2期China'sBorderlandHistoryandGeographyStudiesVol.19No.2明代“九边”镇守内官考论胡丹“镇守内官”是明代边疆军事管理体制的独特现象。永乐朝内官出镇边地,具有复杂的历史背景。虽然内官久已经营一地,但“镇守”的名义则可能自仁宗始,这是对前朝内官“理边”旧制的一种承认与固定。到宣德时,除了设立较晚的延绥镇,其他八边都已差派内官镇守,但镇守内官的职权却大大收缩。由于内官身份的特殊性,其腐败对边镇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更强烈。随着文官势力的扩张以及
2、“九边”完善的统治体系的建立,内官存在的政治基础也逐渐消失。在经历了正德朝的动荡之后,这项制度最终没能逃脱被裁革的命运。关键词明代九边镇守内官作者胡丹,1971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地址:北京大学畅春园63楼106室,邮编100871。“九边”,是指明代从辽东到甘凉,沿万里北疆布列的九大边镇。到正德时,明人已有了“九边一体”的观念,但何谓“九边”,众说不一,这与边疆军事地理形势的变化有关。显然,作为屯戍重兵、兼管军民的方镇,是否具有规范而一致的统治架构,当是判断孰为“九边”的首要依据;而若以是否设置“镇守内官、镇守总兵及巡抚都御
3、史”(通称“镇巡官”,俗称“三堂”)为标准,则嘉靖中期以前,“九边”从东到西依次为辽东、蓟州、宣府、大同、山西、陕西、延绥、宁夏和甘肃。内官出镇边地,作为明代边镇统制以及军事制度上的一个独特现象,时间长达百年之久。在明中期以前地方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的条件下,内官镇守一方,对平定“虏寇”及地方建设,都发挥过积极作用,也出现过一些声名卓著、颇树功业的贤宦。但学者在研究“九边”问题时,多只注重探讨总兵与巡抚的设置沿革,而忽略或根本无视镇守内官的存在,使研究的视野缺失了重要的一角。①本文对“九边”内官的开设原因、时间及任职情况进行了考证,并分析了镇
4、守内官的职权和该制度最终遭到裁革的原因。一、内官出镇“九边”渊源考镇守内官的始设时间,正德《明会典》云:“永乐初始命内臣镇守辽东开原及山西等处,自①学界关于内官出镇问题的研究,仅见方志远《明代的镇守中官制度》(《文史》第40辑,1995年)及田澍针对该文的辩难之作《嘉靖前期革除镇守中官述论———兼与方志远先生商榷》(《文史》第49辑,1999年)。—22—明代“九边”镇守内官考论后各边以次添设,相沿至今。”①这是关于镇守内官初设时间及地点最重要的一条史料,但在理解上却存在一个问题:“辽东开原”到底是“辽东之开原”,还是“辽东、开原”二地?
5、辽东是“九边”之最东一镇,开原(今辽宁开原老城)又据其东北要冲,“控扼北虏,独当一面”,②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永乐九年(1411),内官亦失哈率舟师进至黑龙江流域,开设奴儿干都司,以后直到宣德七年(1432),二十多年间,九下奴儿干,都以此为前进基地。为了保障奴儿干的供应,朝廷命内官阮尧民、张童儿等在松花江流域造船、运粮,并承担采捕、“整理”夷族仇杀等任务。③明初在东北实行积极的进取政策,大量内官奉使于此,太监刘顺即为其一。据正统七年(1442)礼部左侍郎王直所撰墓表云:刘顺是女真人,自幼阉入燕府,后从靖难有功,“丙戌(永乐四年,1406年
6、),以辽东重地,命公往镇之”。④这是笔者所见明初内官“出镇”最早,也是最为明确的记载;从撰表者的身份看,可信度亦高。刘顺镇辽约二年,“戊子(六年),备倭海上”。继之来镇的,是同样为女真人,也是靖难功臣的王彦,小名狗儿。关于此事最早的记载见于朝鲜李朝《太宗实录》永乐七年(1409)六月庚寅:朝鲜大臣议娶帝女为世子妃,认为“傥得联姻帝室,虽北有建州之逼,西有王狗儿之戍,何足畏哉!”又同年八月庚子,朝鲜王问太监韩帖木儿:“王大人(狗儿)何以来野人地面?”答曰:“勒兵巡塞徼,且试田猎也。”可见王彦至迟于永乐七年已“勒兵”“戍”辽,在时间上与刘顺墓
7、表所记合,正当刘顺去任之后。《辽东志》云王彦“镇辽三十余年,累致捷功”。⑤而据《明英宗实录》的记载,王彦卒于正统九年(1444)。⑥由此推算,王彦“镇”辽的时间与上引史料合,即永乐初年,不晚于永乐七年(1409)。从明初的史实看,开原与辽东(都司在辽阳,镇巡官治所在广宁)尚未形成如后来那样的层级结构,即开原为辽东一面,受辽镇辖制;内官亦失哈、阮尧民等亦主要在以开原为后方的辽东边外活动,不受王彦节制,因此《明会典》所记,当为“辽东、开原”二地。《辽东志》记亦失哈为“分守(开原)内宦”,阮尧民为“镇守(辽东)内宦”,实无根据。而且“分守”的名
8、义,是正统时才有的。除了辽东,《明会典》还提到山西。《明英宗实录》所载最早镇守山西的内官是林春,宣德间镇守,⑦永乐时期的情况尚无直接证据。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早期史籍中有大量关于内官出镇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