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的发展历程_王兆鹏.pdf

宋诗的发展历程_王兆鹏.pdf

ID:57308812

大小:152.07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8-11

宋诗的发展历程_王兆鹏.pdf_第1页
宋诗的发展历程_王兆鹏.pdf_第2页
宋诗的发展历程_王兆鹏.pdf_第3页
宋诗的发展历程_王兆鹏.pdf_第4页
资源描述:

《宋诗的发展历程_王兆鹏.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1年8月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Aug.,2001第19卷第4期JournalofAdultEducationCollegeofHubeiUniversityVol.19No.4a宋诗的发展历程王兆鹏李菁(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武汉,430062)【摘要】本文分六个阶段,描述宋诗的发展历程。认为宋初诗坛主要是模仿唐人;欧阳修和“苏梅”崛起后,诗风为之一变;到王安石、苏轼手中,宋诗不同于唐诗的时代特色得以确立凝定;江西诗派继起,建立起新的创作范式和审美规范;随后的南宋四大家,又把宋诗推向新的辉煌;宋末诗坛总体上呈下滑趋势,只有文天祥等人的诗歌,给宋诗增添了

2、最后一道辉煌【关键词】宋诗发展历程【中图分类号】I207.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444(2001)04-0028-04宋诗是继唐诗之后又一座诗史高峰。宋诗走人,他们又被称为“九僧诗派”。其中惠崇诗的成就向高峰状态,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较高。二是潘阆、魏野和林逋等隐士,林逋咏梅的1,宋初诗人对唐诗的模仿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960-1022)六十余小梅》)最为著名。宰相冠准虽然身份特异,作诗也年的宋初诗坛,是唐风笼罩而缺乏创造性的时期。属同一诗派。这个诗派以唐人贾岛、姚合的诗风为诗坛

3、上盛行的“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都是典范,而贾岛、姚合被宋人视作晚唐诗人,故称“晚以唐人诗为准则。诗人们还没有找到属于自己时唐体”。他们擅长五律,苦心琢句,但往往有佳句而代的独特诗风,于是在模仿中探索。无完篇,诗境狭窄,题材内容不出草木鸟兽虫鱼之所谓“白体“,是学习白居易而形成的一种诗外。风。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日方、徐铉和王禹等人,其由于“白体”诗人流于浅俗平庸,“晚唐体”又中以王禹为领袖。《蔡宽夫诗话》说:“国初沿袭失于小巧琐碎,于是,纠偏救弊的“西昆体”应运而五代之余,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禹)起。西昆体是以杨亿编的《西昆酬唱集》而得名

4、。从主盟一时。”“白体”诗人主要学习白居易的两个层真宗景德二年(1005)起,杨亿、刘筠、钱惟演、李面,一是唱和诗;二是浅切平易的诗风。王禹身越、李维、李宗谔等馆阁学士奉命编纂大型类书遭贬谪之后,由师法白居易的讽谕诗进而倡导学《册府元龟》,闲暇时以诗酬唱,后杨亿将17人唱习杜甫面向现实的创作精神,写出了诸如《感流和的247首诗合编为《西昆酬唱集》。诗集刊行后,亡》和《对雪吟》等忧国忧民的佳作。他的诗歌风格风靡一时。后来欧阳修曾回忆说:“自杨、刘唱和,平淡流畅,并带有议论化和散文化的特点,成为开《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创宋诗风气的先驱。

5、体。由是唐贤诸诗集几废而不行。”(《六一诗话》)“晚唐体”诗人有两个群体。一是希昼、保暹、西昆体的魅力主要在于字句华丽,用事精巧,对偶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等九位僧工切。其曲雅诗风和堂皇气象不仅革除了晚唐体[收稿日期]2001-06-14a[作者简介]王兆鹏(1959-),男,湖北鄂州人,湖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28·的风花雪月、小巧呻吟之病,也正好迎合和满足了各不相同,而自成一家。欧诗清丽婉转,《戏答元北宋帝国正处在上升时期社会的审美需求。珍》是他的代表作;梅诗闲肆平淡,著名的作品有2.欧阳修和苏舜卿、梅尧臣的变革《鲁山山行》

6、和《东溪》等;苏诗则豪迈奔放,七言古尽管西昆体盛行后,诗风为之一变,但西昆体诗《中秋夜吴江亭上对月怀前宰张子野及寄君谟毕竟是学李商隐,仍是走唐人的老路,并没有显示蔡大》最能体现他的这种风格,七绝《淮中晚泊犊出不同于前人的时代特色;而西昆体的末流更是头》:“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惟工组织字句,难见真实的性情。因此,到了仁宗舟古祠下,满川风雨听潮生。”也意境阔大。三人之朝,新一代诗坛主将欧阳修和梅尧臣、苏舜钦崛起中,梅尧臣的成就和影响最大,前人说他“去浮靡之后,大刀阔斧地对诗风进行改革,宋诗才开始展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露

7、出自己的时代特色。诸大家未起之先”(元龚啸《跋前二诗》,四部丛刊欧、苏、梅主要从三个方面改变了宋诗的发展本《宛陵先生集》附录),就道出了他对宋诗的开创方向,奠定了宋诗的基本格调。一是从审美理想上之功。变西昆体的雕琢典丽之美为接近生活的自然平淡3.王安石和苏轼等人的开拓之美,梅尧臣曾说:“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经过百余年的孕育和欧阳修等人的革新,到(《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二神宗、哲宗两朝(习惯上以哲宗的年号“元礻右”来六)他们所追求的平淡,不是宋初白体的平易浅指称),宋诗进入了全盛的发展时期,与“唐音”并淡,而是由绚烂之极复归于平淡

8、,即南宋初葛立方称的“宋调”,即宋诗不同于唐诗的时代特色最终所说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