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doc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doc

ID:57261766

大小:35.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0-08-07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之《师说》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韩柳的“古文运动”。2、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3.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4、分析文章重点词语,学习文章的论证特点。【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2.积累掌握一些词语的用法并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3.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想]1、本文在字面上不难疏通,但文中的“古”、“师”、“道”等含义值得深究。2、安排两个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2、导入并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以前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二、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

3、,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

4、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四、联系背景,分析文章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疏通文章,着重分析几个重要字词:道、师、耻、之、于、学者、从而、所以等。并在文章疏通的基础上,分析文章内容。第一段:1、读准停顿惑

5、/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吾从/而师之2、理清思路提出论点(学必有师)→教师职责(传道受业解惑)→从师必要(人非生而知之)→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小结: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必要性,即“学必有师”。第二段:1、体察语气嗟乎!师道之不存也久矣!(慨叹以往,有遗憾之意。)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悲叹现实,抒无奈之情。)2、理清思路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愚益愚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择师教子小学而大遗其身耻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智不能及士大夫族----群聚而笑小结:这一段就是通过三种对比,采

6、用了对比论证,说明现在“耻学于师”以及它的危害性,再次说明“学必有师”。第三段:1、理清思路分论点(圣人无常师)→孔子行、言为证→师生关系、师道关系小结:本段文字以“孔子求师”对前面的从师学习态度进行重申,也是对师生关系、师道关系的新的概括,这是一种相对的、发展的观点。第四段:此段文字说明写《师说》的缘起-----“李蟠师余”。但从全文来看,这不仅是写给李蟠的,更是写给“士大夫之族”的。总结:这篇文章在第一段提出了中心论点“学必有师”,并指出教师的职责,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在第二段用三组对比指出了如今“师道不复”的现实;在第

7、三段以“孔子求师”再次说明“学必有师”的道理;最后一段赞许了“李蟠师余”、“行古道”的精神,说明本文写作这缘。总而言之,段段不离“师”、句句不离“师”,“师”字贯穿全文。五、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谀(yú)经传(zhuàn)蟠(pán)巫(wū)愚(yú)句读(dòu)郯(tán)苌(cháng)聃(dān)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六、分析课文第1段(一)朗读第1段,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

8、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二)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1.通假字:受-授2.古今异义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无:古-无论;今-没有。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3.一词多义之:①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