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211598
大小:1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8-0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基础。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径,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那如何在语言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把语文训练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我把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分成了三个阶段,即初读、细读、品读,这和心理学中的心理发展过程正好相符,从感知到品味,最后学以致用,运
2、用到阅读各环节中去,也就达到了教学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1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1.1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1.2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当前班级授
3、课制下,课堂教学仍然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是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阅读教学要努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加阅读实践的机会。 1.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是语文各模块教学的共同任务,更是阅读内容的特殊任务。 1.4需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实效,给学生
4、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发展。 2实践练笔――阅读之宗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的结合起来,去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 2.1练在知能转换处。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然后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
5、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2练在情感交融处。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解放军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2.3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
6、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3联系生活,激励学习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
7、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4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
8、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由于小学生受自身素质的限制,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