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件感觉器官(二).ppt

生理学课件感觉器官(二).ppt

ID:57202818

大小:17.83 MB

页数:48页

时间:2020-08-03

生理学课件感觉器官(二).ppt_第1页
生理学课件感觉器官(二).ppt_第2页
生理学课件感觉器官(二).ppt_第3页
生理学课件感觉器官(二).ppt_第4页
生理学课件感觉器官(二).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理学课件感觉器官(二).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4.咽鼓管:(1)结构特点:是鼓室与咽腔相通的管道,其鼻咽部的开口通常呈闭合状态,当吞咽、打呵欠或喷嚏时则开放。(2)功能作用:①调节鼓膜两侧气压平衡、维持鼓膜正常位置、形状和振动性能。如:咽鼓管粘膜上的纤毛运动可排泄中耳内的分泌物。②上感、耳咽部慢性炎症时→咽鼓管粘膜水肿,管腔狭窄或闭锁→鼓室内的气体被吸收→鼓室内压力↓→鼓膜内陷→耳闷、耳鸣及重听的症状。潜水、加压仓、飞机降落时→鼓室内压<外界→鼓膜内陷→耳鸣、听力↓、疼痛甚至鼓膜破裂。如:(三)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1.气导:(2)中耳气导:在正常情况下并不重要,仅当听骨链损坏时才起作用,但听觉敏感度要大为减低。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前

2、庭阶外淋巴基底膜鼓室内空气圆窗鼓阶外淋巴(1)中耳骨导:为正常听觉传音途径。声波外耳道鼓膜基底膜2.骨导:声波→颅骨→耳蜗壁→蜗管内淋巴→基底膜。骨导在正常时敏感性比气导要低得多,当气导明显受损时,骨导才相对增强。助听器就是根据骨导的原理设计的。3.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特点:●正常时:气导的传音效应>骨导;●传音性耳聋时:骨导>气导;●感音性耳聋时:气导和骨导都减弱甚至消失。二、内耳耳蜗的功能(一)结构特点:内耳耳蜗形似蜗牛壳,其骨性管道约2转,蜗管腔被前庭膜和基底膜分隔为三个腔:前庭阶、蜗管和鼓阶。34在蜗顶部以蜗孔使二阶相互沟通,其内充满外淋巴。[Na+]很低,[K+]很高。其原因与蜗管外

3、侧壁的血管纹细胞膜上的Na+-K+泵:泵K+入内淋巴量>泵Na+回内淋巴量有关。③内淋巴:②蜗管:是个盲管,管内充满内淋巴。①前庭阶和鼓阶:基底膜的宽度与不同频率的声波行波传播在基底膜上的最大振幅部位图④基底膜:由辐射状纤维丝(20000~3000根)构成,其宽度愈近蜗底部愈窄,愈近蜗顶部愈宽;每一听丝上有一个螺旋器(科蒂器)。⑤螺旋器:由内、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及盖膜等构成。每个毛细胞的顶部都有数百条排列整齐的听毛,有些较长的听毛埋置于盖膜中。螺旋器浸浴在内淋巴中。听毛毛细胞听神经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卵圆窗前庭阶外淋巴基底膜毛细胞顶端膜上的机械门控阳离子通道开放激活毛细胞底部膜电压依赖性Ca

4、2+通道毛细胞去极化→感受器电位(微音器电位)螺旋器上下振动毛细胞的听毛弯曲内淋巴中K+顺电-化学梯度扩散入毛细胞内Ca2+入胞→毛细胞释放递质毛细胞的听毛与盖膜发生交错的移行运动听神经动作电位(二)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耳蜗的功能之一是声-电转换的换能作用。1.换能过程:-70~-80mV2.听觉电生理电位:(1)耳蜗内电位:+160mV+80mV①是正值;②与蜗管外侧壁的血管纹细胞膜上的Na+-K+泵:泵K+入内淋巴量>泵Na+回内淋巴量有关。③对缺氧非常敏感(∵Na+-K+泵的耗能有关)。毛细胞RP耳蜗内电位耳蜗内电位特征:0电位参照电极探测电极⑵微音器电位(CM):是引导电极附近许多毛细

5、胞感受器电位同步化的结果。具有以下特征:①在一定声强范围内能与声刺激的频率、极性、幅度完全相同;③对缺氧、温度下降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②无不应期、无适应性、无疲劳现象;④是一种交流性的电位。⑶听神经AP:是一串先负后正的双相复合波(N1、N2、N3……)。各波代表潜伏期不同的和起源部位不同的多组神经纤维的同步放电。是耳蜗神经复合神经AP。电位幅度与声强、参与反应的神经纤维数目及放电的同步化程度有关。用短纯音刺激时,刚能引导出复合神经AP的最低声强为复合神经AP的反应阈。不同频率的复合神经AP的反应阈,可作为评价耳蜗功能的重要指标。(三)耳蜗对声音的初步分析功能对声音的音强、音频分析主要依靠听

6、中枢的整合作用,但耳蜗对声音还具有初步分析功能。1.对音强(响度)的辩别:⑴主要取决于基底膜的振幅大小(音频不变):既:强音→基底膜振动幅度大→毛细胞兴奋的数目和程度↑→感受声音响度大。⑵与毛细胞的敏感性和背景声音有关:①背景声音:环境中的一般噪音→基底膜处于轻微的振动→毛细胞接受新的声音刺激时敏感性↓。如:舰船的轮机人员、纺织工人,长期在噪音环境中可影响听力。②毛细胞的敏感性:听神经中的传出纤维也可控制毛细胞的兴奋性,所以当人集中注意力听时,往往可以听到较微弱的声音。2.对音频(音调)的辩别:主要依靠基底膜的振动部位:既蜗底感受高低音调;蜗顶感受低音调。∵实验证明:不同的音频→不同部位的基

7、底膜振动→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兴奋→兴奋冲动通过特定传入N→听觉中枢的一定部位→不同的音调感觉。对音调的辩别服从于所谓“部位”原则。目前常用行波学说来解释这种“部位”原则。行波学说模式图蜗底感受高低音调蜗顶感受低音调●行波学说:当声音振动→中耳听骨链振动→卵圆窗振动→前庭阶外淋巴+基底膜上下振动:以行波方式从蜗底向蜗顶传播,同时振幅也逐渐加大,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以后则很快衰减。不同频率的声波,其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