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164461
大小:3.97 MB
页数:54页
时间:2020-08-02
《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甄尽忠科举制度:就是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来选拔人才,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开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结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一、科举制度实行以前的官吏选拔制度(一)夏、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度战国四公子:齐:孟尝君赵:平原君魏:信陵君楚:春申君(二)秦汉时期——察举制、征辟制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孝廉、茂(秀)才、贤良方正、文学。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由皇帝直接聘请人来做官称为“征”或“征聘”。由官府聘请人来任职叫“
2、辟”或“辟除”。3、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中上品中中品中下品下上品下中品下下品二、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院试:童生试、小考,俗称考秀才县试:知县主持,在每年二月份举行府试:由知府主持,在每年四月份举行院试:由学政主持。考试合格,获得生员的资格,俗称秀才。生员:分府学生员,县学生员。(二)乡试——考举人常科每三年举行一次,叫大比之年。恩科时间:八月,又叫秋闱地点:省会贡院主考官:由皇帝任命,称考差。桂榜,考试合格:获得举人的资格。第一名:解元范进中举清代贡院模型考棚号房(
3、考棚)是考生日间考试,夜间住宿之所。每人居一间,高六尺,宽三尺,深四尺。发榜(桂榜)如果中了举人,就需跨过此栏,谓:“鲤鱼跳龙门”(三)会试、殿试——考进士1、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乡试的次年三月。主考:总裁,翰林出身,礼部提名,皇帝任命。地点:顺天府贡院会试放榜:4月中旬,又叫杏榜考试合格:获贡士资格,第一名:会元2、殿试主持:皇帝地点;保和殿考试合格:进士,第一名:状元三甲放榜一甲三名,叫做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作“状元”,第二名称作“榜眼”,取榜中双眼之意,第三名称作“探花”;二甲有若干名,叫做赐进士出身
4、;三甲若干人,叫做赐同进士出身。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衣锦还乡(四)考试形式:八股文八股文又叫“八比文”、“制艺”、“时艺”、“时文”等,又因为文章题目主要出自四书,所以又称“四书文”。每篇文章都由8个部分组成。开头叫“破题”,点明题目要旨;次为“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引申说明,承先启后;三是“起讲”,开始议论。四是“入手”,用简短的语言引入本题。之后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作为正式的议论。其中每一部分都有两股排比对偶性的文字,共计八股,故叫八股文。四书:《论语
5、》、《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三、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1、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①考试面向所有的读书人。②考试定期举行,不必等待皇帝下达诏令。③严格考试,录用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中最古最好的制度。”——孙中山:《五权宪法》“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同罗马制相比较,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两千年
6、的时间里,或大或小,它成了统一中国和巩固秩序的支柱。”——日本创价大学创始人池田大作先生:《展望二十一世纪》“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的最重要贡献之一。”——美国学者:柯睿格:1947年在《哈佛亚洲研究学报》(E.A.Kracke.“Familyvs.MeritintheChineseCivilServiceEx-aminationsduringtheEmpire”,HarvardJournalofAsiaticStudies,Vol.10,1947:103)这种制度确实十分客观,
7、十分公正,学子们若失意考场,也很少有人埋怨考试制度的不公。胡适“鸽子,鸽子,我的幸福就全靠你了。”2、科举制度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中央集权儒生阶层儒家思想三位一体3、科举制度强化了中华民族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造就了大批的优秀文化人才。神童诗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汪洙(北宋)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励学诗(宋真宗:赵恒)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锺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
8、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4、科举制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局限和制约。第一、科举制度几乎耗费了读书人的全部精力,读书做官成为知识阶层的终极目标,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畸形发展。白首穷经,少伏生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梁灏自题读书人,最不济。背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计。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是圣门高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