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A卷.pdf

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A卷.pdf

ID:57142915

大小:1.56 M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8-03

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A卷.pdf_第1页
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A卷.pdf_第2页
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A卷.pdf_第3页
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A卷.pdf_第4页
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A卷.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A卷.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洛阳市2015----2016学年高中三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卷(A)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明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登陆后惊讶地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告诉西方人一件重大的事实:“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他还煞有介事地告诉欧洲老乡,“在中国最终实现这一原则的制度叫做科举制。”但这样一种被利玛窦赞美的科举制,却在1905年废止,从而使这一年成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

2、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其划时代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辛亥革命;就其现实的和象征性的意义而言,科举革废代表着中国已与过去一刀两断,这种转折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奴和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不久的废藩。废科举后才四个月,深谙社会进化和世事变迁的严复,便在《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的演说中说:“结果如何,非吾辈浅学微识者所敢妄道。”科举制才废除五年,曾以废除它而自豪的梁启超就后悔了,转而称赞“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一大发明”,说废除科举是因噎废食、大错特错的一件事。他甚至主张恢复科举:“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国学大师钱穆也认为废科举是件昏头大错事。1955年,他在《中国历代政

3、治得失》一书中说:“直到晚清,西方人还知采用此制度弥缝他们政党选举之偏陷,而我们却对以往考试制度在历史上有过一千年以上根柢的,一口气吐弃了,不再重视,抑且不再留丝毫顾惜之余地。那直是一件可诧怪的事。”自隋朝开始,经过整个唐朝的补充和完善,中国建立了一个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并以此影响着教育和整个社会。科举制度的创建是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平民社会向豪门社会争取平等权利的成功实践。隋唐科举的创新意义和价值,是可以与西方的汉穆拉比法典、英国的大宪章、欧洲文艺复兴比肩的伟大创造。“科举政治”造就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独特的人格特点。他们把参与国家政治活动

4、看作个人的使命和责任,并以“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从而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心忧天下、以天下己任的历史使命感。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秘密武器”之一正是遴选人才的国家考试制度。“士大夫与君王共治天下”的时代与科举制度一起消亡了。有论者认为,只有把旧制度的魂招回来,我们才知道我们的祖上并不是那么的落后,才知道我们的历史并不是那么一文不值,才知道我们也可以为人类新时代的制度建设做出相当贡献。其实,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几乎占据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五分之三和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据考证,在漫长的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隋

5、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都有过科举生涯,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和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外交家等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现在关键是,1905年废除了科举以后,我们举了什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科举革废代表着中国已经与过去一刀两断,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B.1905年以前中国的科举制大致相当于1861年前沙俄的农奴制和1868年前日本的藩国制C.在形成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优天下、以天下

6、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的过程中。科举制功不可没。D.作为遴选人才的国家考试制度,中国的科举制为人类新时代的制度建设做出过相当贡献。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废除科举引起了很多学者不满,后来严复、梁启超、钱穆等都对废除科举的一事进行了批评。B.被利玛窦赞美的科举制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最科学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C.科举制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其意义和价值可比肩汉穆拉比法典、英国的大宪章和欧洲文艺复兴。D.科举制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成功地使平民社会有了向豪门社会争取平等权利的机会和实践。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身贫寒的欧阳修通过参加科举考

7、试走上仕途并成为文坛领袖,说明科举在人才选拔上确实是公平、有效的。B.中国古代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C.大批中华民族的英才们通过科举考试被选拔了出来,从而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D.科举制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价值不应被否定,在现代仍值得借鉴。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薛世雄,字世英,本河东汾阴人也,其先寓居关中。父回,仕周,以年老致事。世雄为..儿童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