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抽搐治疗原理及作用机制课件.ppt

电抽搐治疗原理及作用机制课件.ppt

ID:57140437

大小:428.50 KB

页数:39页

时间:2020-08-01

电抽搐治疗原理及作用机制课件.ppt_第1页
电抽搐治疗原理及作用机制课件.ppt_第2页
电抽搐治疗原理及作用机制课件.ppt_第3页
电抽搐治疗原理及作用机制课件.ppt_第4页
电抽搐治疗原理及作用机制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抽搐治疗原理及作用机制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电抽搐治疗原理及作用机制广州市脑科医院黄雄电抽搐治疗参数刺激强度波形波宽频率电流电极位置刺激强度欧姆定律:I=V/R(I=电流,V=电压,R=电阻)电能(焦耳)=I2×R×T电量(毫库仑)=I×T电量(毫库仑)=100-500mC颅骨阻抗非常高,只有20%的电量进入大脑。波形目前国内外使用的ECT机品种繁多,实际上不外乎两大类,一是传统的ECT机,提供的是正弦波电剌激;二是现代脉冲式ECT机,提供的是脉冲矩形波电剌激。正弦波电剌激正弦波电剌激:电流是以逐渐上升和下降的方式提供电量,其中大部份电量低于神经元去极化所需的最小电量。正弦波电剌激多余的电量不但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对患者的认知功

2、能和脑电图产生不良影响。矩形波电剌激短暂脉冲式的矩形波电剌激则完全不同,它陡然上升,陡然下降,并在1ms内释放能量。由于电流在电剌激的最高点消失,短暂脉冲式的矩形波电剌激在与正弦波电剌激时比较,电荷仅为小部份,并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脉冲刺激比正弦波刺激更易诱导发作。接受正弦波ECT治疗的患者平均受刺激电量是单脉冲ECT治疗时的3倍:317mC和97mC(Weiner,1989)结果短暂脉冲式的矩形波电剌激比正弦波电剌激更为有效。正弦波ECT使定向力恢复更慢,并引起更严重的记忆缺损。短暂脉冲式电剌激治疗时认知缺损的副作用更小。正弦波电剌激引起的脑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于短暂脉冲式电剌激。波宽

3、正弦波与短暂脉冲式电剌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可能是波宽,60Hz的正弦波波宽是8.3ms,大约为0.5—1.0ms的10倍左右,波宽大于1.0ms的治疗效果更差,且增加患者认知的副作用和风险/效益比。在一给定电量时,脉宽减半,那么刺激过程(时间)就要加倍。因此,为了治疗的有效性,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有必要使用在生理范围内的波宽下提供最大剌激,以减少ECT带来的风险。频率由于神经元的去极化和复极需要6ms左右,所以脉冲波间隔时间是ECT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频率在于83.3Hz的电剌激则与神经元去极化和复极所需时间(6ms)相冲撞,它提供的电剌激有一半落在神经元的不应期。因此,波宽为0.5~

4、1ms时所提供的效能最大,亦即是治疗仪设计的脉冲波频率应在83.3Hz以下效能最佳。频率在90Hz以上诱导发作的成功率最低。恒压和恒流正弦波对患者的另一个不利之处是其电压恒定,使剌激电量随电阻的变化而变化,当患者阻值过低时(如二个电极过于接近或皮肤潮湿),电流相对过大,容易灼伤皮肤。电阻过高(如老年人),可降低剌激能量与电量,使剌激电量难以控制,使不发作或发作不良的机会增加。在阻抗值较大的情况下,恒定的电流刺激可以保证恒定的刺激释放。治疗剂量的选择滴定法公式法固定式、高电量刺激法滴定法根据病人或治疗因素的基础来预测个体阈值发作范围。一般采用刺激量是抽搐阈值的2倍,重复刺激的间隔时间大

5、概需要20秒,普遍禁止第四次或第五次的重复刺激。每次电量加倍。如果病人的肌肉松弛剂的药效减弱可再给病人半剂量的肌肉松弛剂。公式法根据年龄来确定刺激电量要使用一个公式,该公式提供一个刺激电量的平均值,大约是抽搐阈值的2.5倍,公式为:刺激电量值(治疗时电量值)(mC,毫库)=年龄×5比如说,对于一位50岁的患者来说,初始刺激电量就应当是250mC,这只是一个近似值,一台抽搐仪可以通过以患者岁数刻度表来调整刺激电量。固定式、高电量刺激法:电量范围在375-500mC之间,这样可以确保患者能获得一个快速、最好的治疗效果,而不需经过复杂的亚抽搐刺激过程。电极位置BilateralRULBif

6、rontal电极疗效比较,双侧vs单侧有效率:Low-doseRUL-17%High-doseRUL-43%Low-doseBL-65%High-doseBL-63%SackheimHAetal.NEJM.1993;328:839-846.结果评价抽搐能量指数抽搐一致性指数抽搐发作后抑制指数抽搐能量指数总的平均波幅×抽搐时间,低于550的抽搐能量指数提示需要用较高的电量重新剌激。抽搐一致性指数以100-(EEG和EMG)抽搐时间差/(EEG+EMG)抽搐时间,低于51%的一致性指数提示需要用较高的电量重新剌激。抽搐发作后抑制指数反映抽搐末EEG波幅下降至平台的速度和程度,抽搐结束后0

7、.5秒后开始计算3秒内的平均波幅/抽搐过程中平均3秒峰波幅,低于80%的抑制指数提示需要用较高的电量重新剌激。目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疗效预测指标。电抽搐治疗作用机制神经结构假设神经心理假说电生理假说神经生化假说神经结构假设缺氧:破坏不正常的細胞胶质细胞:抽搐发作→胶质细胞增生癫痫病人→比正常人多精神分裂症→比正常人少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移走毒性物质间脑:精神分裂症→间脑功能下降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性,直接刺激视下丘神经心理假说惩罚理论:抑郁症患者有自责自罪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