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的精神课件.ppt

应有格物致的精神课件.ppt

ID:57118029

大小:225.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20-07-31

应有格物致的精神课件.ppt_第1页
应有格物致的精神课件.ppt_第2页
应有格物致的精神课件.ppt_第3页
应有格物致的精神课件.ppt_第4页
应有格物致的精神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应有格物致的精神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前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自学目标: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2、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

2、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3、结合自身学习实际,积极争取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自学重点: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自学难点: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一、了解作者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

3、学院任职。可别小看这几间破屋哦!丁肇中教授故居(山东日照)丁肇中教授负责实施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项目——L3实验室。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加速器使用的环状隧道,位于地下50至170米之间,周长27公里,规模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由中美等国家共同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这是为了在外层空间寻找反物质、暗物质以及研究宇宙射线实验研制的首台太空磁谱仪。该实验由丁肇中教授主持,中国承担关键部件——永磁体系统的研制。二、自学课文1、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丁肇中埋没彷徨zhàomòpánghuǎng2、理解词义。(1)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2)致知:致,推及;知,认

4、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3)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4)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5)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6)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7)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8)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3、理解课题的含义。《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格:推究,探察。致:获得。题目含义:我们应该具有从探究物体而获得知识的精神。题目即本文的中心论点。4、将课

5、文划分四部分,并概括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段):介绍演讲的基本内容: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5段):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三部分(6→12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四部分(13段):得出结论,实验精神应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三、研读课文,探究问题。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5、本文运用了

6、哪几种论证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6、“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7、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讨论明确以上问题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1)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2)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

7、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1)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2)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

8、不具备这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