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构造 选修课论文.doc

汉字的构造 选修课论文.doc

ID:57068142

大小:6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7-31

汉字的构造    选修课论文.doc_第1页
汉字的构造    选修课论文.doc_第2页
汉字的构造    选修课论文.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汉字的构造 选修课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汉字的构造这学期学了汉字文化研究课程,从中了解到不少关于中国汉字的知识。在这里我想谈一下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六书”。文字学家辨别本义靠字形,我们学习汉字文化研究有必要了解汉字形体的构造。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周礼·地官·保氏》说,保氏以六艺教国子,六书是六艺之一。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以及郑衆注《周礼》和许慎《说文解字·叙》三家对六书解说基本相同。清代以后,一般人于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的。这样,六书的名称和次

2、序如下表:(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六书各举了两个字例。象形以日月为例,指事以上下为例,形声以江河为例,会意以武信为例等。象形,画成其物,随体结拙,日月是也。在文字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会意和形声在多数情况下也是以象形为基础的。象形文字以图画为基础,但图画绝不是文字。原始社会的图画不是简单地表示一个概念更没有固定的读音。知道图画表示的概念固定了,线条简略了,成为象形化的符号,有了一定的读音才成为文字。例如:馬,鹿。这类象形

3、文字虽然还带有浓厚的会形意味,但它和图画却有了质的差别。后来为了书写便利,进一步减少它的绘形意味,加强它的符号性,成为篆书的写法,使得一部分字在一定程度上还保存着象形意味。象形还分为独体象形和合体象形,如母,女,坐等都属于独体象形文字,血属于合体象形文字。概念有具体的也有抽象的,抽象的概念是画不出来的,所以六书中有指事一类,但是真正的指事字是很少见的因为抽象的概念可以用会意和形声来表示,如武和信,如恩字从心,因声。相反,具体的概念也可以通过“象形兼指事”来表示,如本字,下面一划表示树根之所在,刃字左边一点表示刀刃之所在。会意字,常常是两个象形字

4、的结合,从**从**。《左传·成公二年》:“故不能推车而及”,金文画一个人和一只手(又),象形追及之意。《论语的·微子》“子路从而后”甲骨文从子画两个人,象相从随行。《左传》宣工十二年说“夫文,止戈为武”,意思是以武力止息干戈保卫和平,说明武字是会意。六书当中,象形最为重要,实际上,形声才是一种最能产的造字方式。形声字可以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不过其中一个象形字不取其意,只取其声,用为表音的成分。例如沐字,《说文》说:“沐。濯发也;从水,木声。”水和木都是象形字,濯发的意思虽然和木无关,但是和水有关,所以我们认为上古汉字基本上是一种象形文字。在这

5、里要说明一下,象形文字和象形字不同。象形文字是世界各种文字当中的一个类型,象形字则是六书之一。形声字是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形声字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形声字的声音。例如以“贝”为意符的形声字:財、货、贿、资、赠、赐等,都是和财物有关的字,以“言”为意符的形声字:语、谈、请、谋、访,许等,都是和言语有关的字。但是意义范畴不等于词义本身,有极少的形声字其意符可能是表示词义的,例如趋字,《说文》说:“趋,走也;从走,去声。”形声字还有:责,从贝;坏,从土;阶,从阜介声;策,从竹等。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对于这个解释争论

6、很多:一、江声,他认为“建类一首”是指《说文》部首,而《说文》在每一部首下都说凡某之属皆从某,就是“同意相受”。二、戴震,认为转注就是互训。三、朱骏声,在《说文通讯定声》说:“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六书中,象形和形声为常见。但其他也必不可少,六书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它开创了文字先河,找到了造字规律,迄今为止,六书理论仍发挥作用。但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它的定义追求了形式未抓住本质;不科学,在某些例证方面有错误;在实践运用中也会出现问题。汉字还包括甲骨文,金文,隶书,小篆等。讨论汉字的构

7、造,应提一下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书,一则因为许慎的年代去古未远,古汉字的形音意很多赖以保存下来;二则因为许慎自己博学多闻,六书的道理靠他阐明的地方不少。今天我们看到的比篆书更早的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能够据以补充和修正许慎的解释。《说文》是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藏。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是我们的骄傲,我们应认真学好汉字,了解中华文明史,把中国汉字文化发扬光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