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061790
大小:911.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7-30
《《日知录》三则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顾炎武日知录学习要点1、了解明清散文发展特点2、了解顾炎武文学创作特点及成就学人之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顾炎武《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也。”顾炎武(1613—1682),昆山(今属江苏)人。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早年参
2、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文须有益于天下“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意也,乐道人之善也。”(《日知录·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反对明代以来文人拟古风气“近代文章之病,全在摹仿”(《日知录·文人摹仿之病》)“终身不脱依傍二字,断不能登峰造极。”(《与人书》)不事藻饰,纯朴自然李祖陶《亭林文稿文录引》:运以深心,行以大力,振以高格,出以简裁,有王介甫之老健而去其横,有苏
3、子瞻之畅达而无其荡。文须有益于天下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讨论顾炎武读书的观点与“开卷有益”的提法是否矛盾,请谈谈看法。著书之难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
4、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作者提出了一个著书原则,即“古人之所未及就
5、,后世之所不可无”。两个事例,一为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赞赏它们都是毕作者“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作者举这两部书,看似随意,实有深意,潜隐着他自己的价值尺度。这两部书都是经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学巨著,在作者眼里显然高于一般的文人作品,哪怕是杜诗韩文。因为有情感的倾向寓注其中,作者竟避开质量问题不谈,却对两位作者著书态度大加称扬,对其书的“小有舛漏”宽宏大量,可谓爱之也深,责之也轻。文人之多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
6、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
7、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讨论题请讨论经世致用的观点,运用历史知识,结合史实谈谈认知。下课啦,谢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