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统计 第三章 次数分布和平均数、变异数课件.ppt

试验统计 第三章 次数分布和平均数、变异数课件.ppt

ID:57035013

大小:2.80 MB

页数:39页

时间:2020-07-27

试验统计 第三章 次数分布和平均数、变异数课件.ppt_第1页
试验统计 第三章 次数分布和平均数、变异数课件.ppt_第2页
试验统计 第三章 次数分布和平均数、变异数课件.ppt_第3页
试验统计 第三章 次数分布和平均数、变异数课件.ppt_第4页
试验统计 第三章 次数分布和平均数、变异数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验统计 第三章 次数分布和平均数、变异数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次数分布和平均数、变异数第一节总体及其样本第二节次数分布第三节平均数第四节变异数第一节总体与样本1.数据的变异和趋中性数据(data)——在科学试验或调查过程中,对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特性进行观察记载得到的数字资料的总称。数据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这就是数据的变异性,也是数据的最基本特征。数据除了变异的特征外,还具有趋中性,即一组数据中数字位于平均数附近的分布较多,离平均数越远,分布越少。2.变数和变量变数(variable)——生物个体具有变异性的特征、特性。如作物的株高、抽穗期、穗粒数、产量,植株的害虫头数、发病率等。变数的某一具体数值

2、称为变量(variate)或观测值(observedvalue),用英文大写字母表示,并附下角码。如有一个变数,用y表示,yi表示某一具体观测值;如有多个变数,可分别用X、Y、Z等表示。变数连续性变数是指观测值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取任何一个数值,这些观测值一般是通过测量或称量的方法获得的。如作物的株高、穗长、粒重、产量等。离散性变数是指观测值只能取0或正整数的变数,其观测值一般通过观察和计数的方法获得的。如昆虫的头数、病菌的个数、作物的穗粒数和穗数等。连续性变数(continuousvariable)离散性变数(discontinuousordisc

3、retevariable)3.总体和样本总体(populationoruniverse)——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具有共同性质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团,或者说是整个研究对象中每个个体某一变数所有观测值的总称。按总体中的个体数目可分为:无限总体有限总体总体中每一个个体称为总体单位。总体中的个体数目称为总体单位数或总体容量,常用大写N表示。根据总体全体观测值算出的总体特征数称为总体参数(parameter)。参数常用希腊字母表示。如总体平均数,方差2,标准差等。总体往往比较大,了解总体是很困难的,通常是从总体中抽出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个体或观测值来调查,

4、这一部分个体或观测值称为样本(sample)。3.总体和样本样本中的个体数称为样本单位数或样本容量。样本容量用小写字母n表示。n>30为大样本,n≤30为小样本。根据样本所有观测值计算出的样本特征数称为统计数或统计量(statastic)。样本统计数常用英文字母表示。例如样本平均数,方差S2,标准差S等。第二节次数分布●试验资料的性质农业试验中所得的数据,因所研究的性状、特性不同而有不同的性质,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数量性状资料1、离散型或间断型随机变数:(由计数或测量方式得到)是指用计数方法获得的数据,如基本苗数、分蘖数等,其各观测值必须以整

5、数表示。指由称量、度量或测量等方法取得到的数据,其各个数据并不限于整数。如粒重、株高等。2、连续型随机变数:二、质量性状资料(指能观察而不能量测的性状)1、按性状的属性把样本个体分为若干类,数出各类个体的数目;这类资料有时换算为百分率或数。如调查300株碗豆的花色,其中紫花植株数为220株,白花植株为80株。2、给予每类性状以相当数量的方法:如小麦种子芒的有无,可令有芒种子为1,无芒种子为0;等等。这种资料可按间断型变数处理。一、数量性状资料(由计数或测量方式得到)这类资料通常可用两种方法取得数据:次数分布从一个总体随机抽取n个个体进行调查,得到

6、n个观测值,不同数值(或区间)的个体数目不尽相同,这些次数将会按一定规律分配给不同的数值(或区间),这种分布情况叫次数分布。把次数分布以表的形式列出来,得次数分布表。以图的形式绘出来,得次数分布图。㈠间断性变数资料的整理1、若变数可取值个数不多时以自然单位进行分组例如因为取值个数只有15、16、17、18、19和20等六种,所以以自然单位分组。第二节次数分布2、若变数可取值个数太多,则可按取值大小,从小到大相邻若干个值合为一组的方法进行整理(一般要求组距相等)。(课本p.37表3.3)第二节次数分布㈡连续性变数资料的整理它的整理方法有以下5个步骤

7、:(这个步骤可以省略)1.数据排序;2.求极差;3.确定组数和组距;4.确定组限,计算组中值;5.数据归组。第二节次数分布以课本p.38的表3.4为例说明。R=Max(x)-Min(x)=254-75=179组数:拟分为12组组距=179÷12=14.9≈15找出资料中的最大观察值和最小观察值,将其相减得资料的变异范围(称为极差)。如何确定分为多少组才合适?应参考观察值的个数、极差的大小和能否反映出资料的真实面貌等方面。p.38表3.5列出了样本大小与组数的关系。本例中,样本大小为140,初拟分成12组。将极差除以组数得到组距的近似数。组限是指各

8、组的界限,数值小的一端称下限,数值大的一端称上限,上限与下限之差应该等于组距,上限与下限的平均数称为组中值,组中值就是各组的中点。确定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