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024121
大小:113.96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7-31
《论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层面.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9年第3期船山学刊No.3,2009(复总第73期)ChuanshanJournal(rest.totNo.73)论董仲舒天人合一思想的三个层面郑明璋(山东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山东临沂276005)摘要: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包括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是天人在形体结构上的一致。第二是天人在思想和道德意识上的一致。第三是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帝王的一尊和政治的一统。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完成了天人合一由理论到政治实践的转变。关键词:董仲舒;天人合一;三个层面中图分类号:G119文献
2、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387(2009)03-0052-04天人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考的主要方面,也为了说明天人的同一性,他把人体结构与季节四时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永恒命题。在这一关系中,天人合一比附,并认为人依于阴阳五行而类于天。他认为,天有四作为一种著名的哲学观念,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时,人有四肢;天有五行,人有五脏;天有日月,人有耳目。成,至董仲舒则把它发展成为一个明确的政治哲学命题。这就是人副天数说:“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他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3、同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天以终岁之数成而通理,动而相益,顺而相受,谓之道德。”[1]所谓天人之际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合而为一,其实讲的就是天和人的关系问题以及天人如数也;内有五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6]“人何相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董仲舒又将天人合一进一步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发展成为天人感应的观念,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思想产也。”[7]他把人体结构与外在形状与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相生了重大影响。我们认为,董仲舒的这种思想,包
4、括三个比附,并把人体的上下结构与天地的尊卑联系在一起:“人层面:之身首,员像天容也;发像星辰也;耳目戾戾像日月也;鼻第一是在形体上,对于人而言,是在生理构成上与天口呼吸像风气也;胸口达知像神明也;腹饱实虚像百物也;同类。这是董仲舒所提出天人相类与天人同构的观点。在百物者最近地,故要(腰)以下,地也。天地之象,以要为带。他看来,天不仅是自然的苍穹,而且是宇宙间所有秩序的颈以上者精神尊严,明天类之状也;颈以下者,丰厚卑辱,本原与依据。天为百神之长、万物之祖。他说:“天者,万物土壤之比也。足布四方,地形之象也”[8]
5、。由此得出结论,之祖,万物非天不生。”[2]既然万物都是由天创造的,那么[9]“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人类也不例外:“天地者,万物之本,先祖之所出也。”[3]在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是在综合前人和同时代人论说我国古代,敬祖意识非常浓厚。而董仲舒更是把天作为先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他把天与人比附在一起,认为天人祖之所出,敬天意识的强烈由此可见。由此推导,人的一同类,其目的就是要推论出人是天依阴阳五行而创造出来切都是来源于天,天是人之成为人的本原和依据。董仲舒的宇宙间最杰出、最优秀的精华:“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说:“人
6、之所由受于天也。”[4]莫贵于人。人受命乎天也,故超然有以倚。……为人独能偶“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5]天地。”[10]并由此进一步更抽象、更深刻地论证天人同构说收稿日期:2009-01-20作者简介:郑明璋(1967-),男,山东临沂人,临沂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博士。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学研究。----52-的合理性,用这套理论为天人相互感应作出铺垫并将之之义;阴阳之义,圣人之法也”[19]。这样,董仲舒就以神秘的运用到政治思想中。阴阳五行学说为中介,
7、沟通了天与人。第二,在道德意识层次上相同。董仲舒所说的人之所在阴阳五行的关系中,董仲舒特别强调阳的绝对的由在于天,不仅仅是指形体结构上,他更强调人的精神意主导地位:“阴者,阳之助也;阳者,岁之助也。天下之昆虫志和道德意识也是来于天的恩赐。他认为:“天亦有喜怒随阳而出入,天下之草木随阳而生落。”[20]他明确提出阳尊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通。”[11]他把人的这种情感与天的阴卑的观念:“阳始出,物亦始出;阳方盛,物亦方盛;阳初四时变化即春夏秋冬四季的清暖寒暑之气联系在一起:衰,物亦初衰;……以此见之,贵阳而贱阴也
8、。”[21]他从这一“春,爱志也;夏,乐志也;秋,严志也;冬,哀志也。故爱而法则出发,提出了人类社会伦理道德和政治道德中的三有严,乐而有哀,四时之则也。喜怒之祸,哀乐之义,不独纲五常学说:“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在人,亦在于天,而春夏之阳,秋冬之阴,不独在天,亦在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道无所独于人。人无春气,何以博爱而容众?人无秋气,何以立严而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