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神经网络课件.ppt

人工神经网络课件.ppt

ID:57012416

大小:1.13 MB

页数:38页

时间:2020-07-26

人工神经网络课件.ppt_第1页
人工神经网络课件.ppt_第2页
人工神经网络课件.ppt_第3页
人工神经网络课件.ppt_第4页
人工神经网络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工神经网络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7章人工神经网络历史回顾人工神经元神经网络的学习感知机BP算法实验介绍什么是人工神经网络(ANN)?利用计算机模拟人脑的工作方式感知机是最简单的ANN不严格定义(1987年,Simpson给出)ANN是一个非线性的有向图,图中含有可以通过改变权大小来存放模式的加权边,并且可以从不完整的或未知的输入找到模式。7.1历史回顾(五个时期)萌芽期从人类开始研究自身智能—1949年来源于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理学。萌芽期两大标志(1)1943年,心理学家McCulloch和数学家Pitts建立了阈值加权和模型,MP模型。(2)1949年,心理学家D.O.Hebb提出神经元突触联系可变假说。Hebb学

2、习律是ANN学习训练算法起点(里程碑)。7.1历史回顾(五个时期)第一高潮期(1950—1968)重要成果:单级感知机及电子线路模拟代表人物:MarvinMinsky、FrankRosenblatt、BernardWidrow7.1历史回顾(五个时期)反思期(1969—1982)标志:1969年,MIT出版社发表《感知机》一书,无情否定。反思期中曾有人提出了BP反传算法,但未受重视。7.1历史回顾(五个时期)第二高潮期(1982—90年代初)标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物理学家J.Hopfield于1982、1984年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表两篇重要论文。代表作:(1)1982年,Hopfi

3、eld提出循环网络,将Lyapunov函数引入人工神经网络。(2)1984年,Hopfield研制出被称为Hopfield网的电路。(3)1985年,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分校(UCSD)的并行处理小组(PDP)在Hopfield网络中引入随机机制。(4)1986年,PDP小组的Rumehart等重新独立提出了BP算法。7.1历史回顾(五个时期)第二高潮期(1982—90年代初)国内首届神经网络大会于1990年12月在北京举行。90年,863高技术研究计划批准了ANN的三项课题,自然科学基金与国防科技预研基金也把NN列入选题指南。7.1历史回顾(五个时期)再认识与应用研究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

4、后,发现还有很多问题,还无法对ANN工作机制严格解释。目前研究:(1)开发现有模型应用,改造算法,提高速度和准确度。(2)希望理论上的突破,建立新的专用/通用模型和算法。(3)进一步对生物神经系统进行研究,不断丰富对人脑的认识。7.2人工神经元生物神经元树突输入细胞体轴突突触输出等效模型7.2人工神经元树突输入细胞体轴突突触输出神经元细胞体——生存(信息处理)树突——接收其它神经元信号,与其它神经末稍互联形成突触轴突——信息传输管道神经元状态兴奋,阈值约40mV,有输出抑制,无输出7.2人工神经元激励函数为阈值函数情况激励函数为S函数情况7.2人工神经元f函数的选取Sigmoid函数,双

5、极,无限可微Sigmoid函数,单极,无限可微阈值函数7.2人工神经元神经元的学习算法Hebb学习规则基本思想:如果一神经元接收来自另一神经元的输出,则当这两个神经元同时兴奋时,其连接权值得到加强。7.3感知器前馈神经网络有些文献不将输入层作为一层7.3感知器感知器网络结构双层神经网络,只能解决线性可分问题。输出类别指示输入样本神经网络特点分布式存储信息,用神经网络间连接权值的分布来表示特定的信息,当局部网络受损,仍能恢复原来的信息。对信息的处理具有并行性。每个神经元都可以根据接收到的信息作独立的运算和处理,然后将结果传输出去,体现了并行处理的概念。对信息的处理具有自组织、自学习的特点。

6、通过改变连接权值适应周围环境变化,称为神经元学习过程。7.4反向传播算法(BP法)一般为三层前馈神经网络激励函数为Sigmoid函数基本思想:根据样本希望输出与实际输出之间的平方误差最小,利用梯度下降法,从输出层开始,逐层修正权系数。修正周期分两个阶段前向传播阶段反向传播阶段7.4反向传播算法(BP法)3层前馈神经网络单个神经元节点前向传播阶段7.4反向传播算法(BP法)反向传播阶段梯度下降法令误差函数最小7.4反向传播算法(BP法)反向一层传播学习速率,搜索步长7.4反向传播算法(BP法)反向二层传播某一隐层节点受所有输出层节点影响BP算法若干问题讨论BP采用S函数,输出不宜设为1或0

7、,可设为0.9或0.1。权系数初始化不应将初始值设为相同,否则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不变,可设为随机值。步长的选择应设为可变步长,以防止震荡。局部最小问题BP算法是非线性优化算法,初始值设置不当,可能陷入局部极小。前馈网络结构输入节点数为模式维数,输出节点数一般为类别数,隐层节点数尚无明确方法,实验确定。BP算法若干问题讨论前馈网络结构问题Lippman[1987]认为,两层隐层可构成任意复杂判别函数。线性分类与操作或操作BP算法若干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