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970504
大小:5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7-29
《中国如何从制造业大国发展成制造业强国.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如何从制造业大国发展成制造业强国——人力资源角度分析一.中国制造业大国的现状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物料、能源、设备、工具、资金、技术、信息和人力等),按照市场要求,通过制造过程,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和利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的所有30个行业。随着制造业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品出口总量的扩大,中国已经逐步确立了世界制成品贸易大国的角色。198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所占比重仅为0.8%,2004年这一比重增至83%,在世界制成品出口国排名中的位次由1980年的第26位
2、跃居为2004年的第3位。1990年~2001年间,中国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6.41%,高出同期世界平均水平10.54个百分点。2004年,中国制成品出口增长率达到37.00%,高出当年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率16个百分点。可以说,中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在国际分工格局中逐步确立了中国工业制成品生产和出口大国的新形象。中国成为制造大国的依据:1.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三分之一。2000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为30700.03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89403.6亿元的34.3%。2.工
3、业增加值约占全国工业的五分之四。2000年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占工业的77.58%。3.上交税金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2000年制造业上交税金4525.81亿元,占国家税收总额12581.51亿元的35.97%,占同期国家财政收入13395.23亿元的33.79%。4.是实现就业的重要市场。2000年我国制造业全部从业人员8043万人,约占全国工业从业人员8924万人的90.13%,约占全国全部从业人员71150万人的11.3%。5.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90%。2000年我国制造业出口约为2
4、237.52亿美元,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2492.10亿美元的89.78%。6.快于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1952~1980年为14.4%,1980~1998年为12.65%;与之相应的是,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1952~1980年为6.2%,1980~1998年为9.94%。制造业是带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表12000年全国制造业在全国主要经济指标中的比重指标名称单位指标值制造业比重(%)全国经济工业制造业占全国占工业从业人员万人711508924804311.39
5、0.13工业增加值(或GDP)亿元89403.6(全国GDP)39570.330700.0334.377.58税金亿元12581.51(全国税收总计) 4525.8135.97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13395.23(全国财政收入) 4525.8133.79 出口总额亿美元2492.10 2237.5289.78 资料来源:根据2001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整理。统计范围:全社会数。表2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和劳动生产率与主要国家的对比 中国1999美国1994日本1993德国1994英国
6、1992法国1994韩国1994印度1992劳动生产率(美元/人年)425897300104730765504533059520557203350工业增加值率(%)26.3249.3138.0148.4443.5738.4942.9822.68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 2000年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仅为1998年美国的26.13%,1998年日本的41.81%;我国虽有不少产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但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低。当前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问题是:1、劳动生产率及工业增加值率低。我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
7、工业增加值率,与美、日等工业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差距(表2)。总体上停留在劳动密集阶段,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也低。2、低水平生产能力严重过剩,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据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显示,全国主要工业产品有80%以上的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其中机械、电子、化工、建材、轻工、冶金等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分别为51.86%、51.45%、54.90%、64.03%、46.09%、35.55%。大量的生产能力放空,职工待岗,企业经济效益低,资产负债率高达75%以上,有些甚至资不抵债。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价
8、值的工业制品每年还在大量进口,有些已形成了依赖性进口。3、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我国制造业大部分技术及关键设备依赖进口,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处理得不好,引进的后续工作没有跟上,基本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和优秀人才,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原创性技术和产品甚少。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赝品驱逐真品的现象屡见不鲜,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