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887900
大小:44.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7-19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单元备课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有三篇课文组成。一篇是根据通讯报道改写的《梦圆飞天》,还有两篇说明文(科普小品)《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把科技的魅力展现给大家——科技不仅能够产生物质财富,还能催生精神财富;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科技直接服务人类生活等方面——让我们从小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的远大志向。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握文体特点,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梦圆飞天》一课按事物发展的顺序详尽地记叙了
2、“神州”5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是一篇科普题材的课文。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与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神奇的克隆》让学生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爱科学的情愫。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16个生字,认识7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 2、积累辨析含有“看”的意思的词。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能从具体的语句中,领悟科学说明
3、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4、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5、感受科学的神奇与奥妙,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梦圆飞天》引导学生对“神舟”5号发射过程中几个场面的感受,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和自豪之情。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领悟科学说明文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 《神奇的克隆》正确地说出克隆技术“神奇”在哪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畅想科学、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 习作2在学习例文的同时,掌握修改的方法,正确运
4、用修改符号修改例文或其它作文。 练习2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展开想象。 四、本单元学情分析五、课时安排 《梦圆飞天》 2课时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2课时 《神奇的克隆》 2课时 《习作》 2课时 《练习2》 2课时 6、梦圆飞天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神州”5号发射成功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5、能结合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想。二、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是教学重点,应着重引导学生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是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体会杨利伟发回的讯息以及对儿子说话的内容。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3、师生谈感受。二、检查预习情况1.交流预学案的情况正音:载人飞船zài绷得紧紧的bēng舷窗xían心弦xían理解新词的意思:澎湃苍穹寒风凛冽亮如白昼浩瀚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按
6、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2)读自然段的过程中理解词语,并概括自然段的意思。(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5.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三、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这是一个事件,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按小标题“送行——发射——问候——感受”给课文分段。四、安排写字练习指导写习字册,教师巡回指导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准备在课堂上朗读2、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可以分几个部分?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2、指名朗读课文,指出优
7、缺点,教师进行现场指导。3、师生共同复习第一课时内容。二、感悟送行的激动、兴奋 1、朗读1自然段。强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2、请同学们读读课文2-5自然段,你从送行的场面中感受到什么? 3、交流发言,指导学生感受人们为神舟5号送行场面的热烈。 人多壮观:在送行的人中,有“与宇航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有“手举鲜花的少先队员”,他们“人人脸上写满了喜悦与自豪”。朗读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气氛表达出来。 4、师生朗读,体会喜悦心情。 5、杨利伟叔叔又是怎样的呢? (通过“身着乳白色航天服”,“面向五星
8、红旗肃然伫立”等语句,指导学生体会杨利伟严肃庄重的神情。) 6、指导学生读好“总指挥长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这句话,体会杨利伟同志出征前的坚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