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doc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doc

ID:56842914

大小:39.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7-15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doc_第1页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doc_第2页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doc_第3页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doc_第4页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论孔子的教育思想论文篇一:孔子的教育思想(毕业论文)孔子的教育思想[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遍及世界,今天他是世界公认的大教育家。他将自己的毕生经历贡献给教育事业,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关键词:孔子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孔子出身贫寒,没有资格进贵族接受,它完全依靠刻苦自学而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

2、.虽然生活贫苦,但15岁就“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不耻下问。为了求学足迹遍布鲁、卫、周等国。它不仅向师襄、郯子、苌弘、老子等人学习,还向社会底层的人物学习。因此乡人赞他“博学”。孔子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想,但没有被统治者重用,于是,他就开始招收徒弟讲学,55岁时率弟子周游列国,一面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面讲学,68岁回国鲁国,专门从事教育工作。8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孔子在教育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先

3、是创办私学,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先后从事教育工作达40余年。他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教育工作,这是他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孔子收集整理了《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等方面做了系统的论述,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事迹,他的弟子们都有记录,被编成《论语》,成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二)教育对象比较广泛提倡“有教无类”所谓“有教则无类”,就是说,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

4、智,有的愚;有的贤,有的不肖。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这就叫“有教则无类”,简称“有教无类”。可见“有教无类”是教育的结果,通过教育来消除差别,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构想。“有教无类”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教育对象,要一视同仁,不能按照人为标准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这是我国较早的教育平等思想的萌芽。8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

5、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

6、、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三)教育目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作为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是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性的

7、。孔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士,他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士成为他理想的人才,为新兴的社会力量找到政治的地位和保障,从而改善春秋以来“天下无道”的局面,以实现他的理想社会。他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8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神追求道。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他的学生也颇有体会,如曾参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8、。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