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819000
大小:34.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7-13
《小学语文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及反思.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阅读复习课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容:阅读中词语的理解及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把握。教学目的:1、让学生掌握词语理解的技巧; 2、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如何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及把握文章的中心句和过渡句,并能够灵活运用。教学难点:在阅读中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独立地解决类似的问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播放课件:阅读中词语的理解、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一、激趣导入: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先一起来做个语文游戏——填词展示课件: 种语言遇见未来的话叫-----(预言)应允
2、别人的话叫-----( )..非常著名的话叫-----( )不满抱怨的话叫-----( )写在书前的话叫-----( ) 表示决心的话叫-----( )2、这是一道词语解释题,我们平时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只有理解词语的意思,才能够正确地运用词语,才能更好地读懂文章。所以,首先就让我们一起来复习词语的理解。二、教方法、学方法(一)词语的理解展示课件:(一)词语的理解1、师:词语的理解是我们在阅读理解一篇文章的时候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那么,在我们平时学习语文进行阅读的时候,一般都采用哪
3、些方法来理解阅读文章中词语的含义呢?2、生:同义词换词;联系生活等。3、师:老师在这里也总结出一些有关如何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技巧。4、(播放课件,同时引导学生读)..理解词语的方法有:1、拆分组词法 2、同义换词法 3、联系生活法 4、就地取材法 5、联系上下文5、生:(对着多媒体屏幕齐读“方法”)展示课件:(1)、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静,非常沉着。(2)、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3)、过去的日子如青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6、师:我们一起来
4、读这些句子,我们的任务就是要理解这些句子中的词语。7、生:(对着多媒体屏幕齐读句子)8、师:现在我们就用刚才所说的5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来解释这些词语。9、师:说一说你解释了哪个词语的意思,你用了哪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呢?10、老师引导学生解释其余的词语。11、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哪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再说一说,读一读。..12、引导学生总结(老师扳着手指头数着):拆分组词法 同义词换词法 联系生活法13、师:还有哪种方法没有用到?(就地取材法 联系上下文)现在我们就用这两种方法来理解下面的词语。14、展示课件(并引导学生读):老实
5、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的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冠戴地乱说一气。15、师:说说哪句话可以解释“冠戴”呢?(引导学生指出句子)这种理解方法就是“就地取材法”。16、师:冠戴用来形容读书不认真,这段话里还有哪个词说明读书不认真?(囫囵吞枣)17、师:我们按字面怎么理解“囫囵吞枣”这个词呢?(指名学生解释词语)这个解释是它正确的意思吗?18、师小结:我们在理解一个词语的时候,不仅要根据字面来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要结合上下
6、文来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这个词语在一句话中的真正含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联系上下文。当然,解释词语的方法不仅仅这几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在我们解词时,一定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词语的意义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二)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1、师过渡:刚才我们讲了理解词语的方法,我们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一篇好的文章往往都离不开中心句和过渡句,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复习“阅读中中心句和过渡句的查找”。展示课件:1、文章的中心句是指能概括全文中心意思的句子。2、文章的过渡句指文章中用一定词句和段落,提示前后
7、意思之间的联系,使它们有机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由上文转入下文,这就是过渡句.2、师:我们在阅读中如果能掌握中心句和过渡句在文章中出现的特点和规律,就能较快地找出中心句和过渡句。从而比较容易地理解文章的容和中心思想。那么,在阅读中如何查找中心句和过渡句呢?一般中心句出现在文章的哪个位置呢?常见的过渡方式有几种?(播放课件并引导生齐读) 中心句的位置:1.从题目去找。2.从总起句去找。3.从结尾上去找。..4.从议论句上去找。5.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6.从过渡句上去找。常见的过渡方式
8、有以下几种:1.用一个句子过渡,承上启下.2.用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3.用关联词过渡.(通常是表示转折的关联词为多)4.用提示句过渡.5.用表示时间或空间的词语过渡.3、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个学期我们学过的那篇课文中出现中心句和过渡句?(学生自由发言)4、师:从题目去找。这个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