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804446
大小:16.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7-12
《浙摄影版小学信息技术第2课 装扮桌面 教 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2课装扮桌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通过修改显示属性中的“背景”,美化桌面2.学会设置屏幕保护程序,并使其个性化(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在修改桌面背景图片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协作,以及循序渐进的演练,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亲历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美化桌面和屏幕保护程序设置的过程,也是学生感受美的过程,增进学生的审美情操和自我隐私保护意识。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修改桌面的背景及显示模式的选择,会设置基本的屏幕保护程序
2、教学难点:屏幕保护程序“设置”选项的合理配置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将学生的桌面背景图片更改为非常枯燥的单一颜色,将教师机的桌面改成更漂亮的背景)学生发现计算机桌面发生更改,导出教师机桌面图片通过对比,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更改自己桌面背景的冲动,从而引出课题:“装扮桌面”,并板书。活动2【讲授】2.初识“桌面”,完成更改由于很多学生家庭中已经拥有计算机,因此肯定会有部分学生会更改桌面背景,只是他们的方法可能不是通过“显示属性”对话框进行更改,因此可以让会更改桌面背景的学生上教师机演示更改的过程。学生上教师机演示更改桌面背景,首先肯定是要先找到图片,这里
3、教师已经说明,目标图片已经在桌面上。学生演示更改背景图片会出现两种情况:情况一:直接找到相应的图片,打开图片后右击,选择“设为桌面背景”。这种方法快捷简便,值得提倡,但是不是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因此只做适当说明。情况二:学生在桌面右击鼠标,打开“属性”对话框,此时教师让学生边演示,教师边讲解。学生在属性对话框的桌面中找不到目标图片,引出使用“浏览”选项。学生自主探索,通过“显示”属性对话框,将教师指定的图片设置为自己的桌面,完成以后可以将教师已经发下的其余图片设置为自己的桌面背景教师巡视指导,并鼓励优秀的同学帮助部分困难的同学,同时向周围的同学展示自己更改后的桌面背景。(教师
4、上课前已经将部分经过压缩处理的图片发到学生的桌面上)活动3【活动】故作疑问,回归课本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更改的桌面背景有“居中”、“平铺”和“拉伸”效果。展示部分有特殊效果的学生桌面背景,故作疑问师:这个桌面怎么这样呢?老师觉得这样的桌面挺好看的这个问题学生不一定能回答地出,因此,这个环节作为更改桌面背景图片过程中的一个次难点,教师可以适当讲解,并请学生朗读课本第40页中的小技巧,既回归了书本,又让学生对“位置”的设置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学生尝试调整“位置”设置,将自己的桌面背景更改地更加漂亮。活动4【活动】顺势利导,设置屏保1.教师在学生更改桌面背景的过程中,将教师
5、机的屏幕保护程序时间设置成一分钟,且效果设置成较为明显的“三维管道”,这样的设置能使学生马上发现教师机上发生的变化,自然地引入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2.学生将自己的桌面背景更改以后,教师展示一位典型学生的设置效果,并给予鼓励,然后教师做适当的小结。(此环节目的:为出现屏幕保护程序留出一分钟的时间)3.教师做完小结后,学生发现教师机(投影)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屏幕保护程序的效果,此时教师顺势利导,进入“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师:诶…….怎么回事呢?老师的电脑怎么变成这样了呢?4.教师介绍:这个叫做屏幕保护程序,当我们的电脑长时间闲置不用时,计算机就会自动进入屏幕保护程序状态,就出现
6、了这样情况。那么,怎么样才能推出屏幕保护程序呢?只要鼠标或者键盘其中任何一样输入设备被使用,计算机就会自动退出屏幕保护程序。5.学生任务:自学课本第6页中屏幕保护程序的设置步骤,为自己的计算机设置一个屏幕保护程序。活动5【测试】发现问题,巩固提高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在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预览选项不会使用,等待时间设置好以后,会一直等着屏保效果的出现预览后效果马上消失,无法很好地掌控鼠标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以上问题后,马上向全班学生提出并指出改进意见,让学生继续设置屏保,同时强调向周围同学展示自己的屏保程序。活动6【练习】展示评价,拓展总结1.学生设
7、置好屏幕保护程序以后,首先向周围的同学展示自己的设置效果,通过学生间的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设置2.教师展示有代表性且设置效果较为有特色的学生屏保程序,向全班展示,并作出相应点评总结全课,提出课后任务:将自己的图画作品设置为自己家庭计算机的桌面背景,并设置好相应的屏幕保护程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