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维护措施.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维护措施静海县沿庄镇西港小学——李秀芬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下:在学习方面:(1)入学不适应。主要表现:对上学的态度消极。出现或多或少的学习困难。不能很好地与同学相处。缺乏责任感,经常扰乱集体的秩序。(2)厌学。主要表现为: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注意力分散,有意注意少,无意注意多,明显的分心状态。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教师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差。(3)学习疲劳。学生年龄越小,越容易产生疲劳。在情绪情感方面:(1)羞怯。
2、主要表现:见到生人脸红,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慢声细语。上课时不敢举手,不敢大声回答问题。参加活动时主动性不强,不敢带头或自愿去做某件事。(2)焦虑。分离性焦虑。主要表现:不愿上学,不愿离开家长,担心家长出意外,担心自己走失或被拐走。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害怕考试,考试时过分紧张。(3)易怒。主要表现:自我约束能力差,情绪不稳定。说话、做事好感情用事、不能理智地处理问题。遇事易冲动、任性。在困难面前,不能持乐观的态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什么都好,遇到不顺心的事则怨气冲天,满腹牢骚。(4)嫉妒心。主要表现:盲目骄傲,不愿意看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常对别人
3、挑剔和贬低。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就生气,甚至怨恨别人。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破坏。在行为方面:(1)说谎行为。主要表现:为了逃避惩罚或责任,故意说谎。为获得某些东西或荣誉而不惜说谎。(2)攻击行为。主要表现: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占有欲、支配欲强,性情急躁。缺乏同情心和正常的人际感情。蛮横无理,粗暴的扰乱别人,甚至在课堂上做出各种小动作打扰同学。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3)退缩行为。逃避、依赖
4、、爱哭、不爱社交、自暴自弃等行为。在自我意识、意志品质方面:(1)自我评价能力较低。主要表现:缺乏自信;常常对自己不满;不敢单独接受任务;与同伴不敢进行正当的竞争。这些儿童常伴有自卑的情绪体验。(2)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固执己见,不懂得为别人着想,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以自己的好恶来论人、论事,并且自以为是,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稍有不满,便大闹,大发脾气。干事情有始无终,粗心大意,缺乏责任感。(3)自制能力较弱。主要表现:感情用事,情绪波动大。做事情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上课随便说话,做小动作。经常不完成作业等。(4)抗挫折能力较低。感情脆弱,受不了小小的挫折,经
5、不得一点委屈和失败。面对以上这些问题,作为一名老师如何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我们教师急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个健康的孩子,不仅要体格健壮,而且心理也要健康。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思维发展、品德培养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其实从小学时期就已滋生,孩子的心理健康必须引起社会、家庭和学校的注意和重视,及时发现他们不健康的心理苗头,并从日常生活入手,增进和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作为一名教师要维护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做到下面几点:(1)作好情感交流工作。小学生向师性强,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教学技能外,还应有健
6、全的人格、优秀的心理素质。可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这样的例子,由于某些教师自身的教育素养、心理素质不高,教育方法不当,如讽刺、挖苦、变相体罚,动辄就咎等等,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人为的情感隔阻,甚至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基础源于教师的心理素质与业务能力。在学校,教师的言谈举止无不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所谓‘为人师表‘则简要地对教师提出了优化自身心理素质的要求。若教师经常闷闷不乐,使学生紧张;情绪易波动;没有热情;甚至先入为主地对学生抱有明显的偏见……这对学生无疑是一场灾难。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为了在学生的个性发展方面施加有力的影响,以保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
7、健康,必须先培养自身的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做好情感交流工作。教师要做到自身境界高。以‘爱‘作事业的基础,要对学生有耐心,以公正无私、民主、体谅人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利用表扬的方法,让学生对教师有信任感,有安全感,有仰慕感。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情感交流呈现了积极的状态,才能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因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不断完善自我,竭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表率。(2)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小学生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不甚了解,又不善于自觉地主动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相应的外部行为。因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迫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