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因数和倍,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公因数.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本单元知识作为数论知识的初步,属于整数知识范畴“数的整除”版块。本单元包含的内容有:因数和倍数,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及“和与积的奇偶性”。本单元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的因数个数是不同的。这些内容还能为以后教学分数知识作必要的准备。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材在底注中给予明确的规定。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课堂。但学生对数
2、学有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获取相应的数学信息,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但是学生的思维还不够灵活,倾听的习惯有待加强,小组内探讨交流的效率也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1.通过操作,结合乘法算式认识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以及因数与倍数的关系。2.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能熟练地找出100以内2、5、3的倍数,理解奇数与偶数的含义。3.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4.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在集合图中表示两个数的因数和公因数。5.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认识公
3、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1.扩大因数与倍数概念的背景。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是在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的乘法算式基础上教学的。在一道乘法算式中,学生明白了因数关系和倍数关系。这样,学生对因数关系和倍数关系的认识得到深入,对用除法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有进一步的体会。有除法的意义和乘、除法的关系为基础,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2.数学问题和实际问题并举,综合应用2、5、3的倍数特征的知识。数学问题的形式容易引起对有关数学知识的回忆,实际问题的形式反映了数学内容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先安排数学问题,再安排实际问题,有助于学生在
4、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有关的数学知识。3.对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和区分。学生对奇数与质数、偶数与合数往往混淆不清,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区分不同的概念,正确回答问题,不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抽象的,甚至文字游戏式的机械操练。4.紧扣基础知识探索数学现象的内在规律。1 因数与倍数1课时2 2、5、3的倍数的特征1课时3 质数与合数1课时4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1课时5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1课时6 整理与练习1课时7 和与积的奇偶性1课时因数与倍数。(教材第30~31页)1.通过动手操作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认识因数与倍数,初步理解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能在1~1
5、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能找出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2.使学生在认识因数和倍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从而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重点:理解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思考。难点: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思考。课件、小正方形每组12个。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是什么关系?你和妈妈呢?学生自由回答。师:我们在表达时要讲清谁是谁的什么,生活中许多关系都
6、是相对应的。数学中自然数和自然数之间也有着对应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和数之间的对应关系。1.教学例1。师: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摆法,并与同学交流。学生进行操作、交流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组织全班交流摆法和算式。讲解:用12个同样的正方形,大家摆出了三种不同的长方形,得出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我们要根据这些算式研究新的知识。根据4×3=12,我们就说,4是12的因数,3也是12的因数;反过来,我们还可以说,12是4的倍数,12也是3的倍数。师:对照算式你能说一说吗?根据这两道乘法算式:6×
7、2=12、12×1=12,你能分别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生1:根据乘法算式6×2=12,可以知道6是12的因数,2是12的因数;12是6的倍数,12也是2的倍数。生2:根据乘法算式12×1=12,可以知道12是12的因数,1是12的因数;12是12的倍数,12也是1的倍数。师:你知道哪些是12的因数?你能用一句简洁的话说说吗?反过来呢?生:12的因数有1,2,3,4,6,12;反过来说,12是这些数的倍数。师:你理解什么是倍数,什么是因数吗?你能举一个乘法算式,让大家说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跟小组同学说一说。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
8、师巡视了解情况。【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举例,同桌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的除法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