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787794
大小:1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7-11
《为政以德练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为政以德(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5分)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23.从上述文字中,找出与《战国策》中的“苟无民,何以有君”思想相通的一句。(1分)24.有若希望哀公采取的措施是什么?请对此措施进行评析。(4分)23.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写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也给1分。24.施行“彻”制,减轻赋税。(1分)评析示例:体现了儒家的富民思想(或以民为本思想)。减轻赋税,让百姓增加收入,解决民困问题,缓解百姓和国君的矛盾,从而有利于国家稳定。这与孔
2、子一贯提倡的薄赋敛、轻徭役的民本思想相一致,对后世极具借鉴意义。(3分)(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34题。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子曰:“百姓足,君敦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民,辱①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以刑治民,则乐用;以赏战民,则轻死。故战事兵用②曰强。”(《商君书》)[注]:①辱:地位卑下;②战事兵用:临战严整、士兵全力以赴。23.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儒家与法家的经济思想。儒家:法家:24.对这两种经济思想作简要评析。23儒家:富民;法家:贫民24、儒家主张藏富于民,认
3、为百姓富裕了,国家自然也富裕了;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百姓贫穷,就会看重奖赏,就能为国而死。相较之下,法家更看重的是地主阶级甚至是君主一个人的功利,是片面的。而儒家藏富于民的思想,则较多人民性,对现实有借鉴意义。(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冉有的做法表示什么意见?结合这段文字及孔子的相关思想说明原因。(2分)意见:反对或让自己的学生们鸣鼓而攻之。原因:(1)季氏富于周公,这已经是越礼的表现了。冉有不但没有劝谏,还帮他加重赋税,搜刮民财;(2)孔子认为冉有的做法不仅没有尽到人臣谏正的责任,更违反了为政以德,以民为本的思想
4、。(四)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3—24题。(4分)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3.在本章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24.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3分)23.子欲善而民善24.不矛盾。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当权者应当用自身的道德
5、来教育熏陶百姓,这样百姓自然会有礼有德;但是道德熏陶也不能无原则、不加区分的运用,冉有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的做法本身就违背了德政,道德熏陶对他已经不起作用了。孔子让弟子声讨冉有,正是出于对德政的维护。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能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