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的教学--李吉林.doc

寓言的教学--李吉林.doc

ID:56777311

大小:2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7-09

寓言的教学--李吉林.doc_第1页
寓言的教学--李吉林.doc_第2页
寓言的教学--李吉林.doc_第3页
寓言的教学--李吉林.doc_第4页
寓言的教学--李吉林.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寓言的教学--李吉林.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寓言的教学李吉林寓言是一种隐含着讽喻意义的简短的故事,有比较强烈的夸张性和讽刺性。其讽喻的意义,便是寓言给人的教训。寓言讽刺和夸张的对象,往往是社会生活中的人,因此寓言有较强的教育性。在表现形式上寓言常常采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深受儿童的喜爱。在小学语文教材里入选了不少寓言。人教社编写的小学五年制教材,入选寓言集中编排在二、三、四年级,六册课本中共19篇—25则,其数量超过了入选的童话。这些寓言无论是选自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还是中国古代寓言,都有“寓体生动形象,寓意抽象概括,手法讽刺夸张,语言简明准确”四

2、大特点。针对寓言的特点,运用情境教学教寓言,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寓言手法上的讽刺夸张,再现寓体情境寓言作家总是借助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那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喜欢别人阿谀奉迎的乌鸦,怜悯毒蛇的农夫,“好龙”而怕龙的叶公,掩着耳朵盗铃的人等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角色。作家对这些角色并不作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乎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及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儿童概括寓意,理解题意,是在充分感受寓体形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教

3、学寓言最忌急于揭示寓意,那样,寓言幽默讽喻的色彩就顿觉暗淡了。因此,运用情境教学教寓言,就必须利用寓言手法上的讽刺夸张,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    (一)运用夸张的手法,再现寓言角色的形象情境教学常用图画再现的手段创设寓体情境,让学生仿佛看到了寓言中的角色。这可以是简笔画,也可以是剪贴画。由于寓言运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所以寓言形象不必着力细描细画,而是用粗大的笔触勾勒,通过适当的变形,达到夸张的效果,渲染讽喻的情调。如《狐狸和乌鸦》,在学生初读课文后,随着老师的描述,可出示一棵勾勒得很怪的大树,形成一种发生

4、寓言故事的氛围,点明故事就发生在这棵大树下。情境教学强调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要能使儿童仿佛看到寓言角色的形象,老师的语言描绘是很重要的。例如乌鸦角色的出场,老师描绘:“有一天,乌鸦从外面叼回来一片肉,准备给她的孩子吃,此时她正站在这棵大树上。”老师随手出示一只乌鸦贴在大树上,乌鸦画得黑白分明,眼睛傻愣愣地瞪着,样子并不可爱。狐狸的嘴画得特别尖,眼睛眯着,一只又大又粗的尾巴,让孩子一看就觉得狐狸特别狡猾。寓言的角色随着老师的语言描绘,鲜明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就会带着关注乌鸦、同情乌鸦以及对狐狸设

5、下的圈套特别注意的情绪阅读寓言。(二)扮演寓言角色,体验角色的荒诞可笑为了让儿童充分感受寓体的形象,师生可以扮演寓言角色,担当寓言角色。由于角色的担当,学生对寓言角色语言行为的可笑,有了切身体验,从而体会到寓言的讽喻意义。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进一步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体验加深,情绪推向高潮。在情境中伴随形象思考问题,为理解寓意作好铺垫。  二、凭借寓体可笑的形象,在情境中揭示寓意法国寓言作家拉·封丹曾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只有了解了寓言的

6、灵魂,才能从中吸取教训,而揭示寓意是对寓言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最高的抽象和概括。这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有一个跨度,必须来一个飞跃。  (一)凭借寓体形象,引导推论前面所讲的利用寓言手法上的讽刺夸张,来再现寓体的生动情境,最终目的便是让儿童能从具体而深切的感受中体会到教训之所在。这样的过程是引导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没有形象的伴随,没有两种思维类型间的过渡,小学生一般抽象概括不起来。因此在引导儿童概括寓意时,必须凭借已经再现的寓体的具体形象,一步步引导,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作出判断。如

7、寓言《刻舟求剑》带有哲学观点的寓意,要小学生概括,显然是有难度的。教学时,便以可移动的硬纸板制作的船进行演示,与学生担当寓言角色相结合,创设情境。老师以“你们就是那个丢宝剑的人,现在正坐在船上”让学生担当寓言角色进入情境,指导学生用夸张的语气自言自语:“哎呀,我的宝剑掉到河里,好,赶快刻上记号(动作演示),我记好宝剑是从这儿落下去了,等船停下来,我再从这儿下去,一定能捞到宝剑!”创设的情境再现寓体形象的可笑,充满幽默、讽喻的意味。然后随着船的移动启发儿童思考:“现在船已经到了码头,这个人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

8、去,能捞到宝剑吗?”并提出了触及寓意的问题,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带着情绪色彩去思考:“假如你是同船人,你能不能帮助这个人一下,这样做为什么捞不到宝剑呢?”由于儿童在思维的过程中伴随着形象,孩子们一本正经地进行帮助了:“老乡,你没看见船已经移动了吗?”“事物变化了,你脑筋没变,这怎么行呢?”然后找出这个人思想方法错就错在“用静止不变的方法解决问题”。生动的形象,真切的感受,使儿童思维活动产生飞跃,从而理解了寓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