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754882
大小:2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7-0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评价方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评价方案表项目内容权重教学内容1、正确阐述教学内容的内涵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明确教学重点。2、正确阐述当前教学内容的上位知识、下位知识,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3、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角度分析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教学资源和价值观教育资源。4、本节课的价值及重要性介绍清晰。5%教学目标1、正确体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要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不仅反映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而且能体现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
2、目标的具体内容。3、目标的阐述能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学生在学习后会进行哪些判断,会做哪些事,掌握哪些技能,或会分析、解决什么问题,要符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10%学情分析1、从认知特征、起点水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详细、明确地列出学生的特征。2、确定“已有的基础”和“需要的基础”之间的差异,哪些差距可以由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消除,哪些差距需要在教师帮助下消除。3、明确教学难点,分析突破难点的策略。5%教学策略1、从学与教的现实出发选择和组织教学材料。2、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3、围绕教学重
3、点,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规律,设计“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4、对如何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适当帮助。10%教学过程1、课堂教学内容能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内容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使知识(特别是数学思想方法)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2、教学活动设计要求表达清楚,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问题设计具有挑战性,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知识的应用价值,体现数
4、学好玩的理念;学生活动合理有效,教师指导恰时恰点;教学时间分配合理,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有层次性,能够体现学生的发展过程。3、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营造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和安全的学习氛围。4、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的探究情境,建立师生积极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5、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有充分的预测,并提出可行的帮助和支持。6、设计的练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既起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又在帮助学生
5、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能力。7、恰当运用学习评价手段,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体现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观点。8、恰当选择和运用包括教育技术在内的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65%板书设计精炼、美观,具有概括性。5%附件一:广东省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要求1.教学内容解析教学内容主要指“课标”的“内容标准”中所规定的数学知识及其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解析的目的是准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做到教学的准、精、简。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6、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内容解析要做到:(1)正确阐述教学内容的内涵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阐明其核心,明确教学重点;(2)正确区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如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3)正确阐述当前教学内容的上位知识、下位知识,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4)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角度分析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教学资源和价值观教育资源。2.教学目标设置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师生活动方式的依
7、据,是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的依据。清晰而具体化的目标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要做到:(1)正确体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在“课标”的“总体目标”和“内容与要求”的指导下,设置并陈述课堂教学目标;(2)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3)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避免抽象、空洞;(4)要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学生在学习后会进行哪些判断,会做哪些事,掌握哪些技能,或会分析、解决什么问题等等。(5)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内容,避免泛化。3.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学情
8、分析的核心是学习条件分析。学习条件主要指学习当前内容所需要具备的内部条件(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外部条件。学习条件的分析是确定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材料的前提。鉴于学习条件(例如,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复杂性,本标准着重强调如下要求:(1)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日常生活经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等);(2)分析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3)确定“已有的基础”和“需要的基础”之间的差异,分析哪些差距可以由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消除,哪些差距需要在教师帮助下消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