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731026
大小:609.86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7-06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知识点.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复习知识点第一章避难日本防灾中“避难”一词含义灾害对策基本法、防灾基本规划、域防灾规划、其他有关法律等①躲避危险②因住处的消失收容避难避难的普通模型对危险的认知尤其是对灾害警报的反应(气象警报、避难劝告等)避难的普通模型---缺点对危险的认知是除了灾害警报,还通过灾害前兆或实际受灾后进行。避难行动不能只局限于个人的意思决定过程,还需要考虑其他社会要素。普通模型是以连续性的意思决定过程为前提,但实际上有时会跳过意思决定阶段或没有做出明确的意思决定。日本避难行为特性1.避难路经选择的心理特性2.人群避难行为3.选择避难地原因4
2、.了解避难地的容许密度15.了解要避难人员的实际情形避难信息避难信息类型(紧急程度:低——高)避难准备信息(要援護者避難):催促老年人等避难时花费时间的群体前避难。避难劝告:催促可以避难行动的普通人群避难避难指示:危险逼近,催促紧急避难调查海啸避难时的着眼点决定避难要素大海啸警报、周围的催促、防灾训练、风险地图防灾教育、平时的危机感、地震大晃动、避难的容易程度耽误避难的要素没听见无线防灾广播因停电未能使用平时的信息源必须照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基于过去的经验认为自己在安全的地方以为防波提可以阻止海啸为了与家庭成员会合警报初期的海啸高度低避难失
3、败的要素因第一波海啸退潮,回到家开始避难延迟开车避难遇到交通堵塞临时避难场所高度低避难路径不确切因防波提阻止了第一波海啸,回到家第二章避难场所我国应急避难场所定义是指在预警信息发布或突发事件发生后,城镇居民躲避灾难、临时生活和暂时避险的场所。一般建设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平坦空旷地上,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体育运动场等;设有2各类应急功能区,配套相应应急救助设施,储备应急物资。避难疏散场所的类型(教材)紧急避难疏散场所、固定避难疏散场所、中心避难疏散场所、防灾据点、防灾公园、指定避难所避难场所类型长期避难场所、中期避难场所、短期避难场所应急避
4、难场所划分依据都有哪些?面积、职能、安置人员数量、服务半径、应急物资配置、配套设施等日本避难场所的类型避难场所:大规模灾害等发生时,具有可以保护避难者生命所需要的面积,并且具有可以作为指定避难所所利用的设施的场所。(包括校园在内的学校等)临时避难场所:灾害发生时为了确保人的生命安全,暂时避难的场所。主要的作用是灾害时近邻居民自主地聚集,之后引导到最近的避难场所。(公园等)指定避难所:对灾害时因房屋被烧毁、倒塌等原因失去生活的地方的灾民进行收容保护,并具有可以提供暂时的生活条件功能的设施。优先避难所:以灾害弱势群体为优先的指定避难所。(公民
5、馆、疗养院等)二次避难所:灾害发生后不立即开放,它是指定避难场所继续收容避难者困难时利用的设施。(社区中心等)福祉避难所:主要是对避难者中老年人、残疾人等需要特别关怀的人,实施特别关怀的避难设施。临时滞在设施:为了暂时的收容回家困难者而开放的设施。以主要车站附近的大规模收容设施(公共设施,民间设施)为中心。临时集合场所:区域自主防灾组织等,为了开始防灾活动而集合的地方。它还具有灾害时区域居民暂时躲避灾难的功能。广域避难场所:因应大规模地震后发生延烧之大规模火灾,而提供给灾民的大型规模之公园、绿地给予避难者安全停留的避难空间;3日本避难场所
6、的避难对象灾害救助法所规定的人员①因灾害现在受灾的人员a因房屋受损失去住处的人;b现受灾的人员(包括住宿者、来访者、行人等)②因灾害,现有可能受灾的人员a避难劝告的对象;b虽未发出避难劝告,但需要紧急避难的人员日本避难场所的功能安全、放心、生活:确保安全,提供水、食料、生活物资,提供生活场所保健医疗卫生:确保健康,提供厕所等卫生的环境信息社区:提供、交换、收集信息,维持和形成社区第三章避难场所规划为什么需要规划与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中国应急避难场所规划依据1、《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1995)第十九条、第二十九条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
7、法》(1997)4第四章地震灾害预防第四十一条第五章地震应急救援第五十条第七章监督管理第七十五条3、《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2003)第九条4、《“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06)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第二章预防与应急准备第十九条第三章监测与预警第四十五条第四章应急处置与救援第四十九条6、《自然灾害救助条例》(2010)第二章救助准备第十一条第三章应急救助第十一条7、《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2004)8、《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9、《城市建设综合防灾
8、“十一五”规划》(2006)10、《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2008)11、《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通知》(2010)12、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13、《国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