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605290
大小:8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6-29
《八年级语文寒假专题——文言文阅读复习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二语文寒假专题——文言文阅读复习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寒假专题——文言文阅读复习二.复习要点:(一)字音:1.注意不常用字的读音。如:蕃fán、山yǎn、艨艟méngchōng等。2.因通假而改变读音。如:“选贤与能”中的“与”读为jǔ;“矜、寡、孤、独、废疾者”中的“矜”读为guān。3.不同语境的不同读音。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中“奇”读为jī;“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中“奇”则读为qí。(二)词汇知识:1.文言实词(1)通假字掌握、辨析通假字要做到“四知道”。即:一知道哪个字是本字,二知道哪个字是通假字
2、,三知道字音,四知道字义。同时要牢记:这个字的字音是“通谁读谁”,字的解释是“通谁讲谁”。例如:“左手倚一衡木。”“衡”是通假字,通“横”(“横”是本字),读作héng,意思是“横放的”。(2)古今异义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字的演化,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①词义扩大如:“江”、“河”古时专指长江和黄河,以后就泛指江河。②词义缩小如:“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子,现专指男子的配偶。③词义转换如:“不足为外人道也”中的“不足”此处义为“不值得”。而今义的“不足”指“不够”。④感情色彩的变化“卑鄙”古义是卑微而鄙陋,是中性词,现为贬义词。
3、(3)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汉语普遍存在。一个词如果有多个含义,其中一个必定是它的本义,其它的几个含义是引申义和比喻义。在一个句子里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具体意义。如:(4)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形容词、数词用做动词。如“再火令药熔”“火”用做动词,为“用火烧”。②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如“无案牍之劳形”中“劳”的意思是“使……劳累”。③名词、形容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中“亲”的意思是“以……为亲”;“子”的意思是“以……为子”。④名词用做状语。如“火烧令坚”“火”的意思是
4、“用火”。2.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如:之、者、其、而、则、乃、以、于、也、矣、乎、焉等。(三)句式方面用心爱心专心1.判断句文言判断句的形式有三:……者……也。……者乃……。……为……也。而……者……也是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等。2.省略句文言句子中有省略主语和宾语的。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就省略了主语“佛印”,翻译时要把主语加上去,并用括号予以标示。3.被动句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发”的意思是“被举用”。4.倒装句如“何陋之有”,翻译的时候就要颠倒语序,译为“有何陋
5、”。正确理解并解释文言句意。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要把握以下几点:1.单音节词往往要用双音节词来对译。2.把握句中关键的文言词语的含义。3.根据特殊句式的特殊译法来对译。如判断句就要采用“加‘是’法”;省略句就采用“补入法”;倒装句出现时,一般来说就要把介词提前来翻译。4.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适当的推测后,再查阅工具书梳理文意。对课内文言文的内容要准确掌握。对于课内文言文学生们应能用现代汉语背出全文的内容和结构。应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把握作者的主旨和寓意;对文句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要正确把握文言语段,理解语段文字时,应注意
6、以下几点:①联系全文的中心思想来考虑。②捕捉语段的关键语句,能概括语段的中心。③抓住语段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词语。④注意文句的前后联系。【模拟试题】(答题时间:60分钟)文段一桃花源记陶渊明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
7、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列各加点的字。(1)处处志()之(2)诣()太守(3)便扶向()路(4)寻()病终(5)未果()2.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义,妻子:古义:今义:绝境:古义:今义:无论:古义:今义:3.写出本段中的通假字。通,解释为:4.“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联系全文,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用心爱心专心5.你认为桃花源中的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6.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一个成语,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
8、世界。这个成语是什么?7.选文后两段写渔人的情形,这是故事的。8.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9.本文以为线索,以为先后顺序,从桃源,到桃源,再到桃源,一线贯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