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561651
大小:455.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0-06-28
《【名校专题攻略】2012高考生物专题复习专题二 第五讲 微生物与发酵工程(含生物固氮) 专题检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二第5讲微生物与发酵工程(含生物固氮)[基础等级评价]1.(精选考题·安徽高考)大肠杆菌可以直接利用葡萄糖,也可以通过合成β半乳糖苷酶将乳糖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加以利用。将大肠杆菌培养在含葡萄糖和乳糖的培养基中,测定其细胞总数及细胞内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变化(如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0~50min,细胞内无β半乳糖苷酶基因B.50~100min,细胞内无分解葡萄糖的酶C.培养基中葡萄糖和乳糖同时存在时,β半乳糖苷酶基因开始表达D.培养基中葡萄糖缺乏时,β半乳糖苷酶基因开始表达解析:从图示可知,在0~50min,β-半乳糖苷酶活性为0,说明此时大肠杆菌以葡萄糖为碳
2、源,但细胞中仍然存在合成β-半乳糖苷酶的基因,故A项错误;分解葡萄糖的酶在细胞中一直存在着,故B项错误;在培养基中只有乳糖时β-半乳糖苷酶才能合成,故C项错误。答案:D2.(2009·全国卷Ⅰ)下图是某种微生物体内某一物质代谢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酶活性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丁物质既是酶③催化生成的产物,又是酶③的反馈抑制物B.戊物质通过与酶④结合导致酶④结构变化而使其活性下降C.当丁物质和戊物质中任意一种过量时,酶①的活性都将受到抑制11D.若此代谢途径的终产物不断排出菌体外,则可消除丙物质对酶①的抑制作用解析:由该示意图可知:物质丙、丁、戊过量,分别会与酶①、酶③、酶④结
3、合导致其结构变化而活性下降。若此代谢途径的终产物丁和戊不断排出菌体,则酶③、酶④的活性正常,丙物质不会因过量而对酶①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若丁或戊中一种物质过量时,不影响丙物质的正常代谢,故酶①的活性不受影响。答案:C3.如图在“Ⅱ”时期加入适合细菌生存但营养成分不同的培养基,细菌出现的变化是( )A.代谢减慢,菌体出现畸形、大量死亡B.代谢活跃,细菌内物质的合成速度加快C.出现芽孢,可以产生大量次级代谢产物D.分裂速度减慢,代谢活动停止解析:“Ⅱ”时期代表对数期,加入适合细菌生存但营养成分不同的培养基后,会使菌体再次进行调整期,特点是代谢活跃,细菌内物质的合成速度加快。代谢减慢,菌体出
4、现畸形、大量死亡是“Ⅳ”时期衰亡期的特点;出现芽孢,可以产生大量次级代谢产物是“Ⅲ”时期稳定期的特点。答案:B4.如图为某种细菌合成某种氨基酸的代谢调节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合成氨基酸的前体物质,①②代表代谢的调节方式,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调节方式①属于酶合成的调节,酶Ⅰ是组成酶B.调节方式②属于酶活性的调节,氨基酸M能使酶Ⅱ的结构发生改变C.过程③④分别发生在该生物的细胞核、细胞质中D.调节方式①比②快速而精细解析:酶合成的调节与酶活性的调节最大的区别在于“诱导物”和作用对象:酶合成的调节是“诱导物”作用于“基因”,而酶活性的调节一般是“产物”作用于“
5、酶”。据此可判断:①属于酶合成的调节,②属于酶活性的调节。酶Ⅰ是诱导酶。题目中明确提出这是细菌体内的代谢调节方式,因此③过程不会发生在细胞核中。酶活性的调节快速而精细。答案:B5.下列关于固氮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11A.一种根瘤菌能侵入所有种类的豆科植物B.豆科植物与其根瘤内的根瘤菌的关系为互利共生C.土壤中的根瘤菌不能自行固氮D.圆褐固氮菌能产生生长素解析:根瘤菌是一种共生固氮菌,它只有侵入相应豆科植物根部,并依靠豆科植物提供给有机物才能固氮,同时也将固氮的产物供给豆科植物。答案:A6.下列有关生物固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固氮是大气中的氮进入生物群落的惟一途径B.根
6、瘤菌可从根瘤中直接获得,难以用无氮培养基筛选到C.若能将大豆的固氮基因转移到小麦,将大大减少小麦的栽培成本D.根瘤菌的有机物全部来自豆科植物,豆科植物的氮营养全部来自根瘤菌解析:大气中的氮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生物固氮、工业固氮和高能固氮。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因此无法用无氮培养基筛选得到。大豆中无固氮基因,应该是将根瘤菌中的固氮基因转移到小麦体内,将大大减少小麦的栽培成本。豆科植物的氮素营养除了来自生物固氮外,还可以来自氮素化肥。答案:B7.(精选考题·全国卷Ⅱ)某种细菌体内某氨基酸(X)的生物合成途径如图:底物中间产物1中间产物2X这种细菌的野生型能在基本培养基(满足野生型细菌生
7、长的简单培养基)上生长,而由该种细菌野生型得到的两种突变型(甲、乙)都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若添加中间产物2,则甲、乙都能生长;若添加中间产物1,则乙能生长而甲不能生长。在基本培养基上添加少量的X,甲能积累中间产物1,而乙不能积累。请回答:(1)根据上述资料可推论:甲中酶________的功能丧失;乙中酶________的功能丧失,甲和乙中酶________的功能都正常,由野生型产生甲、乙这两种突变型的原因是野生型的______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