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553958
大小:8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6-28
《201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6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岳麓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时作业(二十六) [第26讲 宋明理学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1.儒家思想能够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不断改造和发展有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 )①孔子提出“仁”的思想 ②荀子主张礼法并施 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A.①② B.②③C.②④D.③④2.[2012·肇庆质检]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 )A.三纲五常B.发明本心C.格物致知D.经世致用3.南宋陆九渊提倡“心学”,主张“发明本心”。从“心学”的思想来源
2、看,它比较接近于( )A.道家的“无为”B.儒家的“仁”C.佛教的禅宗D.“天人感应”学说4.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十分欣赏挂在某古代思想家纪念馆大殿内的一副楹联,全联是:“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这位思想家曾指出( )A.“人心之灵莫不有知,天下之物莫不有理”B.“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5.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与这一经济现象相关,产生了
3、一股具有批判色彩的思潮。其中,最能从本质上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是(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天理”强调人欲的合理性B.提出“工商皆本”C.主张“经世致用”D.批判君主专制6.[2012·莆田质检]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心学门径,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突出的不同是( )A.儒学的表现形式上 B.对人们的自然欲求C.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D.把握“理”的途径7.以下收录某部著作中的一段师生对话录生:“必有是理,然后有是气,如何?”师:“此本兄先后之可言,然比欲推其所从来,则需说先有是理。
4、然理又非别为一物,印存乎是气之中,无是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其中的“师”是( )5用心爱心专心8.“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下列思想主张与上述言论出自同一思想家的是( )A.“天人感应”B.“格物致知”C.“经世致用”D.“知行合一”9.“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10.[2012·潮州调研]李贽以“
5、童心”或“真心”为标准,反对一切传统观念束缚、外在的教条,甚至包括无上权威的孔子在内。下列是关于李贽这种思想的解读,其中不正确的是( )A.与陆王心学有很大的相似之处B.实际上是一种突出个性解放的思想C.与儒学相对立的新式思想流派D.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思想领域的体现11.顾炎武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A.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B.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爱国C.论证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D.否定传统的“忠君
6、爱国”思想12.[2012·揭阳调研]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不断探索救国之路,他们在从西方思想中寻找武器的同时,又从本民族的文化中寻找可资利用的思想材料。下列属于可以利用的思想是( )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以“众治”取代“独治” ④“存天理,灭人欲”A.①②④ B.①②③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3.[2012·宁波模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好?”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二 仲舒
7、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张子语录》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官便殿奏礼》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
8、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李贽《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