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536963
大小:1.29 MB
页数:22页
时间:2020-06-27
《中考语文第28讲-文言文阅读三总复习课件+复习题(中考题)第28讲 文言文阅读(三).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十八讲 文言文阅读(四)经典回放一、(2014·湖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一)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
2、,君谓计将安出?”(节选自《隆中对》)经典回放1.为什么徐庶的推荐能引发刘备三顾茅庐之举?细读上面三段文字,用自己的话作答。(答出两点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刘备处境危急,急需贤人相助;②诸葛亮是“卧龙”(可与管仲、乐毅比肩的贤人);③刘备器重、信任徐庶。【点拨】结合文段,从诸葛亮才智过人和刘备求贤若渴、信任徐庶等方面概括作答。经典回放(二)【甲】晋魏郡亢阳①,农夫祷于龙洞
3、,得雨,将祭谢之。孙登②见曰:“此病龙,雨安能苏禾稼乎?如弗信,请嗅之。”水果腥秽。龙时背生大疽,闻登言,变为一翁,求治,曰:“疾痊,当有报。”不数日,果大雨,见大石中裂开一井,其水湛然。龙盖穿此井以报也。【乙】汉时弘农③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鸮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见,愍之,取归置巾箱中,食以黄花。百余日,毛羽成,朝去,暮还。一夕三更,宝读书未卧,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鸮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乃以白环四枚与宝曰:“令君子孙洁白④,位登三事
4、⑤,当如此环。”﹙选自《搜神记》﹚【注释】①亢阳:旱灾。②孙登:三国时著名隐士,传说与神人交往,有异能。③弘农:古郡名。④洁白:纯洁的美德。⑤三事:即三公,指极高的官位。经典回放2.上面两篇短文中的“龙”与“黄雀”,你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一:我更欣赏龙。龙有爱心,虽身患重病,也为农夫降雨;龙讲诚信,求治时承诺“疾痊,当有报”,“疾痊”后“果大雨”;龙知
5、恩图报,为人着想,不仅降大雨解旱灾之燃眉之急,而且穿井让人们长久受益。示例二:我更欣赏黄雀。黄雀知恩图报,虽事前并未许诺,事后却主动报恩;而且,用送玉环的方式来表达它的美好愿望,让杨宝的子孙像玉环一样洁白、高贵。【点拨】理解文段内容,自主回答,言之成理即可。经典回放二、(2014·嘉兴)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练习。(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6、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经典回放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
7、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选自《桃花源记》)3.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中华大地出现了“处处自诩桃花源”的现象,请结合本文分析原因。【答案】因为桃花源是人们理想中的最佳风景,宁静而优美;但又绝不是单纯的风景,是为理想的光环所笼罩着的山水,是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生活。(因为桃花源不是单纯的美景,“桃花源”已成为一种精神符号,一种文化标记,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理想社会、美好生活的追求。)【点拨】从桃花源的风景优美
8、、社会安定、人们生活幸福等角度进行分析,语句通顺连贯,言之成理即可。经典回放(二)徙木偾表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表者,仕之长大夫。”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