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材料 (2).doc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材料 (2).doc

ID:56524093

大小:2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6-27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材料 (2).doc_第1页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材料 (2).doc_第2页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材料 (2).doc_第3页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材料 (2).doc_第4页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材料 (2).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材料 (2).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班级:10011014姓名:付博烨学号:1001101413指导老师:家富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6月16日目录第一章引言----------------------------------2第二章地层----------------------------------3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岩------------------5第四章地质构造----------------------------6第五章地质发展史-------------------------10第六章结束语-----------------------------

2、--12参考文献---------------------------------------12附图I金山镇地区联合地质剖面图附图II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第一章引言图区位于伏牛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170平方公里。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奇峰、雨峰、孤峰、伏牛山等。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势为西高东低。图区人口4万,分布于王庄、安村、王家庄、村金山镇等。在图的东南方向有条较大的河。村镇主要分布于这条河即其支流附近。金山镇地质图的比例尺是1:100000,没有等高线,图区有3条较大的逆断层4条平滑断层5条正断层及7个向斜背斜

3、,并且有一个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有一小块花岗岩和斑岩。本报告主要由本人于2012年6月16日完成。工作主要包括绘制该地区的联合地质剖面图、构造纲要图并研究构造的几何形态、组合型式、形成机制和演化进程。第二章地层该地区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地层,地质年代从D2至K2,但缺失早三叠世(T1)、晚三叠世——晚侏罗世(T3-J3)和新近纪(N)等时代地层。地层走向基本为北东南西向,倾向随构造的变化而有不同。2.1上古生界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中泥盆统(D2)砂岩、砾岩,为河流相沉积,主要分布

4、于图区金山镇及村东南部的背斜核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上泥盆统(D3)页岩、泥岩,为滨——浅海沉积相,主要分布于图区东南角的村背斜的翼部,出露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下石炭统(C1)砂岩、砂砾岩,为滨海沉积相,主要呈北东——南西方向条带状分布于图区的东南部、中部和西北部,与上覆岩层整合接触,出露面积较大。上石炭统(C2)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沉积相,该时代地层呈北东——南西条带状分布。下二叠统(P1)灰岩、泥岩,为浅海沉积,该时代地层北东——南西方向呈条带状广泛分布于图区中二叠统(P2)砂岩,为滨海沉积相,该时代地层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的中部。上二叠

5、统(P3)灰岩、页岩,为浅海沉积相,该时代地层仅呈长条状沿北东——南西方向分布于图区中部,与上覆岩层T2为平行不整合。2.2中生界中三叠统(T2)泥灰岩、灰岩,为浅海沉积相,该时代地层沿桑园——五里河断裂呈长条状分布于图区中部,与上覆地层K1为角度不整合。下白垩统(K1)砂岩、砾岩,为滨海或湖泊相沉积,该时代地层仅呈长条状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于上覆岩层K2为整合接触,与下伏地层P3为角度不整合。上白垩统(K2)粉砂岩、页岩,为滨浅海沉积相,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和北部,该时期的沉积围较大,导致与下伏岩层存在超覆现象。2.3新生界古今纪(E)砾岩、砂岩,为

6、河流相沉积,该时代地层分布于图区的西北角,与下伏岩层为整合接触关系。第三章岩浆岩与变质岩该地区发育有两种岩浆岩,位于陵庄周围的花岗岩和位于伏牛山南侧以及陵庄东侧的斑岩脉。花岗岩:分布于图区的东北角,在陵庄周围大面积分布,面积约为5Km,表现为岩株与围岩呈不整合接触,侵位时间大约在P1——T2褶皱以后,陵庄逆掩断层之前;斑岩脉:以岩脉形式发育,见于陵庄、雨峰附近,面积约为0.1Km平方公里,与围岩成侵入接触关系,侵位时间大约在K2之后。图区没有变质岩显示,但可以推知在侵入岩体或岩脉附近存在小规模接触变质现象。第四章地质构造4.1构造层划分从上述地层一章可知,研究

7、区缺失上三叠统(T1),使得上二叠统(P3)及中三叠统(T2)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上三叠统-上侏罗统(T3-J3),使得下白垩统(K1)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新近系(N)及以上地层。因此,将构造层划分为D2-T2构造层、K1-E构造层,其中D2-T2构造层又划分为D2-P3亚构造层和T2亚构造层。4.2褶皱f1: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该褶皱分布于村至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P1组成,两翼走向北东南西,倾角约45度,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枢纽略倾伏,两翼夹角约110度,形成时间晚于P1,早于村正

8、断层。f2:孤峰—陵庄向斜褶皱组:由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