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镇地质报告——综合地质学.doc

金山镇地质报告——综合地质学.doc

ID:49617315

大小:69.1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0-03-02

金山镇地质报告——综合地质学.doc_第1页
金山镇地质报告——综合地质学.doc_第2页
金山镇地质报告——综合地质学.doc_第3页
金山镇地质报告——综合地质学.doc_第4页
金山镇地质报告——综合地质学.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金山镇地质报告——综合地质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金山镇地区综合地质报告班级:10021123姓名:汪海飞学号:100211307指导老师:陈家富2013-6-2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9目录第一章引言2第二章地层22.1上古生界22.2中生界3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3第四章地质构造44.1构造层划分44.2褶皱44.3断层54.4断层与褶皱关系分析6第五章地质发展史7第六章结束语8附录一:金山镇地区联合剖面图10附录二:金山镇地区构造纲要图119第一章引言图区位于伏牛山东南麓金山镇地区,图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图区最高峰为北部的渚岭主峰,海拔1800米;有名的山峰还有伏牛山、奇峰、雨峰、孤峰等。从河流体系特点判断,地

2、势为北西高南东低。图区人口适中,村镇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和山前平缓地区。所用资料为比例尺为1:100000的金山镇地区地质图,该地区为一个地质构造发育全面,拥有断层,背斜向斜,不整合等,还有飞来峰侵入岩体等地貌。该地区地层分布广泛整体地貌不平整,是一个综合读图的良好例图。本报告主要由汪海飞于2013年6月26日完成。工作主要包括读图、构造纲要图的绘制、联合剖面图的绘制、资料查找、文字报告等,工作工作量读图0.5构造纲要图的绘制2联合剖面图的绘制3资料查找1文字报告3总计9.5第二章地层主要发育晚古生代以来D2至K2地层,但缺失早三叠世(T1)、早侏罗世-晚侏罗世(J1

3、-J3)时代地层。2.1上古生界主要出露了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石炭系(C)、二叠系(P)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中泥盆统(D2)砂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上泥盆统(D3)页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金山镇及河北村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9下石炭统(C1)砂岩,主要分布十分广泛,主要分布于图区的西部和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中石炭统(C2)砂岩,主要分布于图区的西部和东南部,基本与C1分布一致,出露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上石炭统(C3)灰岩,主要分布于图区的西部和东南部,基本与C

4、1分布一致,出露面积约为40平方公里。下二叠统(P1)砂岩,主要分布于图区五里河-渚岭东南侧,伏牛山东南和图区西南角也有少量分布,出露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上二叠统(P2)灰岩,主要呈零星状分布于图区东北侧陵庄西部和图区西南角,出露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2.2中生界主要出露了中三叠统(T2)、上三叠统(T3)及白垩系(K)地层,其岩性及分布特点分述如下。中三叠统(T2)泥灰岩,主要呈条带状分布于图区孤峰-桑园一带,出露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上三叠统(T3)灰岩,主要呈零星状分布于图区孤峰偏东南部,出露面积约为6平方公里。下白垩统(K1)砂岩,主要分布于图区西北部伏牛山

5、一带,出露面积约为8平方公里。上白垩统(K2)砂岩,主要分布于图区西北部伏牛山西北侧和渚峰北部,出露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第三章岩浆岩及变质图区岩浆岩类型主要包括花岗岩斑岩岩脉和花岗岩岩基。前者主要位于陵庄一带,面积约为2平方公里,表现为岩株,与围岩成侵入接触关系,侵位时间大约在岩基侵入以后,K1之前;后者以岩基形式发育,见于陵庄、桑园附近,面积约为5平方公里,与围岩成侵入或断层接触关系,侵位时间大约在T3以后。9图区没有变质岩显示,但可以推知在侵入岩体或岩脉附近存在小规模接触变质现象。第四章地质构造4.1构造层划分从上述地层一章可知,研究区缺失上三叠统(T1),使

6、得上二叠统(P2)及中三叠统(T2)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下侏罗统-上侏罗统(J1-J3),使得下白垩统(K1)与下伏地层之间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因此,将构造层划分为D2-T2构造层、K1-K2构造层,其中D2-T2构造层又划分为D2-P2亚构造层和T1-T2亚构造层。4.2褶皱f1河北村—金山镇线性背斜褶皱组:该褶皱分布于河北村至金山镇一带,核部为D2,翼部由D3、C1、C2、C3组成,两翼对称,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其中一翼产状为,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枢纽倾伏,两翼夹角约。f2孤峰—陵庄复式向斜褶皱组:由孤峰和陵庄两处向斜褶皱组成,核部均为T3,翼部由T2、P

7、2组成,北西翼产状,南东翼产状,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竖直略向北西倾,产状大致为,两翼夹角约。孤峰处呈现短轴褶皱状态。f3五里河—诸岭背斜褶皱组:两处短轴背斜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P1组成,北西翼产状;南东翼为倒转岩层,产状为。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复原转折端形态,即圆弧形态。轴面向南东倾,产状大致。两翼夹角约。f4奇峰—雨峰—王庄背斜、向斜褶皱组:核部均为C1,翼部由C2、C3组成,北西翼产状为;南东翼为倒转岩层,产状为,但是由于此处的逆9冲推覆构造导致南东翼被剥蚀得所剩无几。中间低并向两边扬起,由此可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