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513228
大小:7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26
《九年级化学上册《5.1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课题: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2、过程与方法(1) 增加学生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操作、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2) 加强实验中的各个环节的教学,从而拓展学生的思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2) 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定
2、量研究、推理、帮助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和变化着的物质、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和自然科学方法的教育。教学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教学难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2、 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实验准备:托盘天平,锥形瓶、小试管、系有一个气球的玻璃管、橡皮塞、碳酸钠、稀盐酸、粗铁丝、烧杯、白磷、镁条石棉网。教学关键:实验现象明显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板书:
3、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一、导入新课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可以说是从“质”的角度研究的化学变化,这节课开始我们从“量”的角度研究化学变化。二、新课教学: 师问: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跟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吗?生思考,回答:略(学生会有两个认识方向: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出发,认为相等;也有从生活实际出发认为不相等。) 活动与探究:一、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师演示,生带着问题观察实验现象结论: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即:参加反应的白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各等
4、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提问1:利用上述装置,将白磷改为木炭实验是否也可以得到这样的结果?提问2:是否是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间都存在以上质量关系?这种质量关系是否具有普通意义? 活动与探究: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学生完成,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结论: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即略师小结:根据无数实验事实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板书:1、内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见课本第91页说明:1.必须是真正参加反应的
5、物质2.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3、一切化学反应阅读:教材中的资料p92活动与探究:三、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敞口容器中进行)四、镁条燃烧(敞口容器中进行)讨论:1、根据上面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2、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一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怎样?想一想: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板书:2、质量守恒的原因生思考后回答:师补充板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个数可能改变: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物质种类改变,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板书:3
6、、化学反应的过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三、知识巩固:课后习题四、课堂小结:你获得哪些知识?有什么体会?讨论: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是什么?学了该定律,对我们有什么用?五、作业:阅读教材,练习册中的相关题反思:本课是通过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实验较多,学生兴趣很高,参与面广,且现象明显。因为对天平的使用学生比较熟练,所以我是让学生进行称量的。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二、情景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物质、元素、原子、分子都可以用化学
7、符号表示,这些化学符号是化学最基础的语言,通称“化学用语”。那么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用哪种“化学用语”表示呢?这将是我们本节学习的内容。三、讲授新课:板书:二、化学方程式讲解:化学方程式概念(见课本第93页) 板书:1、定义:略 例如:碳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就是: 点燃C+O2=CO2板书:2、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两点涵义:(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的乘积比)
8、 点燃例:C+O2=CO2⑴表示碳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⑵∵12:16×2:12+16×2∴每12份碳跟32份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44份二氧化碳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量比是12:32:44即: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与化学计量数(系数)的乘积。总结:化学方程式能提供很多有关反应的信息,能将反应中的反应物、生成物及各种粒子的相对数量关系(即化学反应的“质”与“量”的关系)清楚地表示出来。四、知识巩固:讨论:课本第94页讨论阅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