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420423
大小:182.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0-06-17
《钟嵘《诗品》的诗歌理论.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钟嵘《诗品》的诗歌理论钟嵘(约468——518),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生活于南朝的齐梁时代。据《南史•钟嵘传》记载,钟嵘是东晋名臣仲雅的七世孙,出身是门阀世族,但钟嵘的父亲仲蹈,仅做齐国的中军参军,家世衰落。但钟嵘的出身还是世族,有很强的门阀世族意识,这与出身寒族的刘勰大为不同。为艺术品定品第,是当时的社会风气,如书法有庾肩吾的《书品》,谢赫的《画品》(即《古画品录》),还有沈约作的《棋品》。钟嵘作《诗品》又受“九品中正制”的影响,《诗品》中说:“昔九品论人,七略裁士,校以宾实,诚多未值。至若诗之为技,较尔可知,以类推之,殆均博
2、奕。”钟嵘是借用“九品论人”的品评方法,来进行诗歌评论。《诗品》的出现,与社会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一般士人很重视文艺修养。如《诗品》说:“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人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再如梁武帝大宴时,武将曹景宗一定要作诗,于是给他敬韵:“竞”、“病”。曹吟诗云:“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如《诗品序》云:“观王公搢绅之士,每博论之余,何尝不以诗为口实,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竞起,准的无依。”《诗品》在成书时有两个书名,一
3、为《诗品》,另一为《诗评》。唐以后为《诗品》。《诗品》包括序和正文两大部分。正文评价了自汉至齐梁时代五言诗人122位,另有无名氏的《古诗》(即《古诗十九首》)。钟嵘把这些诗人和诗歌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共三卷。原书在三卷的前面各有序文,后人把三段序文合在一起,就是现在我们常用的《诗品序》。在序文中,钟嵘说明了全书的选材范围和原则,主要是:1、“嵘今所录,止乎五言”。2、“其人既往,其文克定。今所寓言,不录存者。”一、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情感钟嵘在《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气候变动着景物,景物感动着人心,
4、所以使人的性情摇荡,并表现于舞蹈歌唱上。认为诗歌创作是由即气→物→情→诗。“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他明确地指出了诗歌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而其原因,是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这个既包括了自然事物,更包括了社会生活内容的“物”,必须感人。他在《诗品》中特别强调
5、诗歌要抒发“怨”情,其所强调的“怨”,继承并发扬了孔子、司马迁、《毛诗大序》的以来的情感论,更接近了诗歌抒情的本质。钟嵘的感情论既摆脱了儒家经学框框的束缚,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是难能可贵的。二、诗歌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提出了“直寻”说钟嵘在批判玄言诗、事类诗、声律论等同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诗歌创作标准。这就是“吟咏情性”、“真美”、“自然英旨”等。“吟咏情性”是从诗歌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与非艺术的其它文章之间的区别而言的。“真美”一方面指思想感情的真实,另一方面指诗歌的语言形式也要体现出天然之美。“自然英旨”是钟嵘在批判堆砌典故的事类诗时提
6、出的审美标准。在诗歌的表现上要求有清新、流畅的自然之美,反对防碍感情表达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重视艺术表现上的自然本色,反对刻意雕琢的藻饰之美。“直寻”本指一种诗歌创作方法,“直寻”指用直接可感的形象来描绘诗人有感于外界事物所激起的情感。钟嵘《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皆由直寻。”直寻是“即景会心,自然灵妙”(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是“直接由作者得之于内,而不贵于用事”(陈延杰《诗品注》)。明代王夫之的“即景会心”论近代王国维的“不隔”论以“直寻”为中心的“自然英旨”论,是钟嵘对诗歌创作艺术美的基本要求。三、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钟嵘强调
7、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又要“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皆备,才是最好的作品。钟嵘强调的“风力”,从他的论述可以看出,实则是“建安风力”,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风骨明朗简洁的特征。四、“滋味”说“滋味”说是钟嵘诗歌美学的核心。什么是“滋味”?钟嵘所说的“滋味”是指诗歌的审美特征及诗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味”在中国古代美学中被运用的情况:《老子》最早以“味”作为一个理论术语而运用。《老子》63章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论语•述而》篇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文赋》提出诗不可“阙大羹
8、之遗味”;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澄怀味象”;《文心雕龙》中有“余味”、“遗味”、“滋味”等术语的运用。钟嵘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滋味”说,五言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