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基本原理.ppt

透视基本原理.ppt

ID:56416686

大小:9.15 MB

页数:43页

时间:2020-06-17

透视基本原理.ppt_第1页
透视基本原理.ppt_第2页
透视基本原理.ppt_第3页
透视基本原理.ppt_第4页
透视基本原理.ppt_第5页
透视基本原理.ppt_第6页
透视基本原理.ppt_第7页
透视基本原理.ppt_第8页
透视基本原理.ppt_第9页
透视基本原理.ppt_第10页
资源描述:

《透视基本原理.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透视基本原理一、透视三要素眼睛:透视的主体,是眼睛观察物体的主观条件。物体: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的客观依据。画面: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眼睛物体画面画面眼睛物体二、透视的基本术语1、与眼睛相关的术语解释(1)视点SE——观察者眼睛的位置。(2)停点SP——视点在基面的垂直落点。(3)视高H——视点到停点的垂直距离。(4)视线SL——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5)视角SA——视点与任意两条视线之间形成的夹角。(6)视域——眼睛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通常采用60度以内的视域作画。知识拓展两眼所能见到的空间范围为可见视域,水平视角190°垂直视角140°。正常视域为水平视角

2、和垂直视角60°范围内的锥形空间。在60°视圈内,物体处于常态透视变化中,超出范围透视就会失常。通常采用60度以内的视域作画取景框的选择:60°视圈最远边即为取景框的边(7)视心点V——过视点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点。是一点透视的消失点。(8)视距D——视点到视心点的垂直距离。(11)视平线HL——过视心点所作的水平线(12)视平面HP——人眼高度所在的水平面(13)视向——视中线所对的方向,即眼睛朝向的方向,分为:平视、斜仰视、斜俯视、正仰视、正俯视五种。(1)基面GP——景物所在的地平面。(2)基线GL——透明画面与基面的相交线。2、与物体相关的术语解释基面GP基线GL(1)画面PP—

3、—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是构成透视图形必备的条件。(?实际画面)3、与画面相关的术语解释(2)画幅PA——在最佳视圈线范围以内选取的一块作画面积(?取景框)(3)中心线CL——通过心点与视平线垂直相交的直线,也称视中线。(4)视距圈---以心点为圆心,视距为半径在透明画面上所作的圆。(5)距点DP——视距圈的任意一点。常用到的是视距圆与视平线的两个交点,它反映了视点至画面的远近距离。(6)余点V——视平线上,除心点、距点外,其它点统称余点。提问:红点、蓝点哪个是距点?提问:距点一定在视平线上()。心点一定在视平线上()。(7)灭点VP——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无限远的消失点(

4、9)地点BP——凡在画面上处于视平线以下部分的灭点,统称地点。(8)天点AP——凡在画面上处于视平线以上部分的灭点,统称天点。(10)原线——即不会产生消失变化的线,也不会改变形状、方向的线(11)变线——会产生消失变化的线,最终在画面上集聚成一个踪迹点(12)真高(宽)线——在透视图中的最近空间所画的一条代表物体实际高(宽)度的垂直线或水平线,是作为不同远近物体透视变形的依据。三、影响透视变化的三大要素1、视平线一般为人直立状态下平均的水平视高—1·5米到1·8米之间。这样的视平线高度所绘制出来的透视图,空间感较为真实;但是在不同的透视图中我们也经常改变透视图的视平线高度来展示具有

5、不同美感地空间效果。视平线视距角度在室内空间透视图中,我们可以用降底或提高视平线使空间看起来更为开阔。2.视距直接影响透视图表现的空间大小。当距离控制恰当时,被表现的空间主体突出、完整;反之,则主题不明,不够完整。规律:视距越近,视角大,透视变形越大,展示的内容越少。视距越远,视角小,透视变形越小,展示的内容越多;3、视距﹑视角与画面的关系:对于同一画面,视距近则视角大,视距远则视角小。39°60°90°视距、画幅、视角的精确比例关系画者A视距为1D,视角为90°画者D视距为3D,视角为37°画者B视距为1.5D,视角为67°画者E视距为4D,视角为28°画者C视距为2D,视角为53

6、°ABCDE视距越近,视角大,透视变形越大,展示的内容越少视距越远,视角小,透视变形越小,展示的内容越多;局部观察效果,缩小视距细节表现注意观察下图的视距有什么变化练习立点(SP)视点(EP)视高(EL)视平线(HL)基面(GP)画面(PP)基线(GL)心点(CV)灭点(VP)视距(D)距点(DP)思考题1、一个画面里有几个视点、心点、距点、余点?几条视中线、视平线?2、一个画面里能有几种透视?3、视平面与画面垂直相交的线是_____?4、视平线以下的等高的景物,越近越低,越远越高。()视平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