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414227
大小:1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6-23
《八年级物理下册 6.5《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案 粤教沪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5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根据实物画出杠杆示意图。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会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初步领会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体会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杠杆平衡条件,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并运用它分析有关问题问题。教学难点:力臂的概念和画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展示生活中的各种杠杆的应用二、新课教学(一)探究跷跷板中的道理1.提出问题看图6-37问题:跷跷板
2、为什么能上下转动?跷跷板为什么能平衡?跷跷板受到哪些力的作用?怎样才能使跷跷板保持水平平衡状态? 2.设计方案 [讲解]为了便于探究跷跷板怎样才能成水平状态,我们可采取转换法。用带有等分刻度的均质木尺代替跷跷板,用钩码代替人进行实验研究。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设计如下: (1)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静止);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此处可提问:为什么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学生回答不出,可要求课后思考。 (2)在杠杆支点的左边挂一定量的钩码,在支点右边也挂上钩码,直至杠杆平衡为
3、止。 (3)重复多做几次平衡实验,得到不同数据。(4)将数据记录下来,分析得出结论。3.进行实验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杠杆平衡的条件)。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4.分析论证[讲解]:杠杆中有几个重要的概念: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叫做支点,从支点到力作
4、用线的距离L1和L2叫做力臂;动力的力臂叫动力臂;阻力的力臂叫阻力臂;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叫做平衡。对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到比例式,它的含义是: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倍,那么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分之一。5.拓展与练习 1.画出下图中F'和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F'与F"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OA长20cm,AB长60cm,现在A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B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3.如图6-37中大人重750N,小女孩重250N,当大人离跷跷板的转轴0.5m时,小女孩应该坐在哪里才能使跷跷板平衡?
5、(二)生活中的杠杆[引入]:阿基米德有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设疑]:阿基米德说这句话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可能吗?阿基米德用来撬动地球的工具就是杠杆。 要求学生观察书上图6-42:生活中的常见的杠杆。 教师出示羊角锤,分析使用时有一固定点。 要求学生分析其余杠杆的固定点。 教师举杠杆撬球的例子分析五个概念。 画出杠杆撬球中的各种物理量。 支点是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在分析支点时,我们可以假想杠杆发生转动,杠杆围绕哪一点转动,哪一点就是支点。力的作用线就是从力在杠杆上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所画的直线,从支点O向动力F1的作用
6、线所画的垂线就是动力臂L1,从支点O向阻力F2的作用线所画的垂线就是阻力臂L2了。画力臂实际上就是作一个点到一条线的垂线。作力臂的步骤:(1)找准支点;(2)沿力的方向作出力的作用线;(3)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画垂线;(4)标出力臂。 必须明确: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如图所示中,不能把OA和OB作为动力臂和阻力臂。 例题:在黑板上画出各杠杆的示意图,画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如:铡刀、瓶盖起子、独轮车、铁锹等。 由4名学生分别画出它们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巡回指导,最后进行讲评。[讨论]: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可以得
7、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可将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它们与力臂的关系是怎样的?三、课堂练习四、教学小结认识杠杆,并介绍了杠杆的几个重要概念,学会分析生活中的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五、作业板书设计:一、杠杆: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杆,叫杠杆。 2、杠杆的几个概念: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L1):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L2):支点到阻力
8、作用线的距离。二、杠杆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