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值线专题[1]做.ppt

等值线专题[1]做.ppt

ID:56389839

大小:13.09 MB

页数:67页

时间:2020-06-15

等值线专题[1]做.ppt_第1页
等值线专题[1]做.ppt_第2页
等值线专题[1]做.ppt_第3页
等值线专题[1]做.ppt_第4页
等值线专题[1]做.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等值线专题[1]做.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三地理总复习等值线专题该专题的要点等值线的类型等值线特征等值线的判读规律等值线图的类型等高线(等深线)等温线(水温、气温)等压线(等压面)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震线、等潜水位线、太阳高度等值线等值线特征:同线等值等值距全图相同,相邻两条等值线值相等或相差一个等值距。等值线是闭合曲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陡崖除外)等值线疏密反映水平方向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等值线图判读的一般方法(五读一分析)1、读数值(大小、递变、极值)2、读延伸方向3、读弯曲方向①图中有多条等值线时,描述整体的递变延伸方向②描述其中某一条等值线的延伸方向规则:高低低高原理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弯曲,则弯曲部位较

2、两侧数值高等值线向高值方向弯曲,则弯曲部位较两侧数值低100200300低300200100高4、读疏密程度5、读相邻等值线之间异常区域6、分析成因知识归纳:等高线的特点④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合: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陡崖处,等高线可以重合。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同,零米等高线表示海岸线。②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⑥示坡线表示坡度降低的方向,用“

3、—”标记。⑦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先密后疏,为凸形坡;等高线先疏后密,为凹形坡。凸形坡易挡住人们的视线。等高线的判读1、判断地形特殊地形的等高线的判读山顶——密闭等高线的最内层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山脊—等高线数值凸向低值,易形成分水岭!山谷—等高线数值凸向高值,易发育河流!鞍部一组等高线的中间部分,两山顶之间地形平坦的地方,是鞍部,适宜修公路!500520510530BA500520540等高线特别密集以至几条等高线重合,表示陡崖峭壁BAM路线较容易.原因是:M处等高线分布稀疏,山体坡度缓.800400山顶山脊山谷鞍部1.图中A点海拔是_____米,B点海拔是_____

4、米;它们之间相对高度是___米.2.从地形部位看,甲是_____;乙是_____;丙是_____;丁是_____.3.若某游客打算从M、N两条路线登山,哪条路线更容易?为什么?4.甲、乙、丙、丁四个地方,可能有河流(小溪)经过的是?为什么?丙地。原因是位于山谷,属于集水区域。课堂反馈1000800400BAMN甲乙丙丁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01000800400海拔异常值的判断读图思考:图中A处的海拔是多少?B处的海拔可能是多少?300规律:两条相邻等高线间的闭合等高线内部数值为“大于大值、小于小值”(大大小小原则)三、等高线的判读及运用ABAB在同一等高线地

5、形图上,等高线密集的地区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区坡度缓。①等高线间隔均匀,表示上下坡度均匀一致,是均匀坡;②等高线,为凹形坡;③等高线,为凸形坡。2、判断坡度大小:通视性好通视性差高密低疏高疏低密例1、右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堆积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Q点对P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以达到()A.40<H<41B.49<H<50C.59<H<60D.60<H<61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公式是:(n-1)·d<H<(n+1)·d(其中H为相对高度,d为等高距,n为两点间的等高线条数)拓展:①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②水库大坝桥梁AB离水面的高度:(n-1)·d<H<(n+1)·d巩

6、固练习:读图回答。(1)M点的海拔范围:(2)N点的海拔范围:(3)M、N两点的相对高度:(4)陡崖高度:80

7、阴坡气温低,蒸发弱等因素。如图所示,EHF间修建公路:可减少修路的工程量,节约成本;道路平坦,利于车辆行驶安全;不易造成水土流失。(2)水库库区和大坝的选址:大坝一般选在峡谷处,且考虑水库库区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洼地或小盆地处(有较大的库容和集水面积)6、地形状况与区位选择(1)公路、铁路线建设一般沿等高线走,可以减少施工难度。(3)确定港口、码头的位置:应选择海水较深(即等深线密集)且避风的海湾,避开含沙量大的河流入海口(如黄河入海口),以免造成港口淤塞。(4)确定引水线路:引水线路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脊等地形障碍,并尽量利用天然地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