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6310351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6-11
《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对比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孔子和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对比研究【摘要】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代表着东西方的古代文化,其二人的思想被视为东西方文化各自的基石。作为各自文化领域的思想巨人,其教育思想也一直影响着后人。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的异同,寻求其思想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关键词】孔子;苏格拉底;教育思想孔子与苏格拉底生活的历史时期相隔近一个世纪,由于地域环境、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教育思想各具特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迄今仍对东西方现代人的思维模式和思考习
2、惯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拟通过分析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异同,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东西方教育思想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从中得出有益的启示,以推动我国的教育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之才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都充分肯定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都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即试图通过教育的社会再造功能和教化功能,增进个体的智慧、能力、美德,造就大量德才兼备的治国贤才,让他们去影响和挽救岌岌可危的奴隶制社会,最终构建一种歌舞升平、王道乐土的和谐社会。孔子生活的的时代是社会动荡、纷争不断的春
3、秋末年,周王朝的礼乐制度崩溃瓦解,符合时代需求的思想正在萌芽,“人道”思想、“民本”思想、“尚贤”思想都有所发展。面对礼乐崩坏、社会动荡、诸侯争霸的社会现实,孔子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扭转当时道德沦丧的局面。于是,孔子提出了“恢复周礼,兴办教育”,通过培养个体良好的人格品质去构建理想国家与和谐社会。孔子主张推行德政、仁政,这就需要培养大量德才兼备的政治贤才,也就是“君子”。孔子认为,“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由此可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其目的所培养的“君子”,就是要能够明
4、“人伦”、行“仁政”的“士大夫”,从而建立符合“人道”的美好社会。苏格拉底虽然生活在公平、民主的雅典,但当时正处雅典从极度繁荣走向没落、衰败的转折时期,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严重的道德问题:“农民破产,田园荒芜,整个城邦中一幅动荡、衰败的景象。”滕大春.外国教育史(第一卷)苏格拉底认为要解决社会道德沦丧这一问题必须依靠教育,通过教育从而使城邦中的每一个个体都拥有知识,拥有美德。在苏格拉底看来,作为个体的人天生就有差别,但教育可以使所有的个体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提高品德。苏格拉底认为,个体应该关心、审视自己的“心灵”,一个
5、把自己的灵魂和理智看作至高无上的人,自然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能够明辨是非,自然是一个德操高尚的人,据此他提出了著名的命题——“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在教育目的上,尽管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充分肯定教育的社会功能,都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治国人才,构建和谐美好的理想社会为宗旨,同样都是为解决具体的社会道德问题,但也存在着细小的差别。孔子的教育目的旨在让统治者拥有“仁”的道德修养,并以政治手段使伦理纲常固定化。而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旨在使所有的个体掌握真正永恒不变的、本质的美德,他走的是一条教育伦理本质化的道路。一、
6、教育内容:仁德上文提到,孔子所要培养的从政君子,是有道德文化的人才,既要德才兼备,又要文武双全,为了实现这种教育目的,孔子有选择的安排教学内容。孔子继承西周贵族“六艺”教育传统,吸收采择有用学科,又根据现实需要创设新学科,虽然袭用“六艺”之名,但对所学科都做出了调整,充实了内容。依《论语》记载,有“四教”、“四科”;而依《史记·孔子世家》等记载,则有“六艺”。所谓“四教”,就是指“文、行、忠、信”。“文”属于文化知识范畴,而“行、忠、信”则属于道德教育范畴。关于“六艺”则有两种说法:一为礼、乐、射、御、书、数;一为《诗
7、》、《书》、《乐》、《礼》、《易》、《春秋》。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内容包括三部分: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但是这三部分内容并非等量齐观,孔子把“学会做人”的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地位来强调。“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耳熟能详的句子无不说明这一点。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仁”,它不仅是道德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同时也是治理国家的中心概念。苏格拉底的教育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除了道德教育、政事教育外,还包括天文学、占卜术、算术、宗教等。由于苏格拉底的教育是针对当时雅典的道德堕落
8、、沦丧而施行的,所以德育自然是其教育的主要内容。于是他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并从智慧、正义、勇敢、节制这四个方面对美德进行阐述。苏格拉底还强调:最高的知识境界就是对“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绝对不变的概念的认识。在教育内容上,孔子和苏格拉底都把德育作为核心内容,但是,孔子的德育主张是修己之后要去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与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